千村万户看小康|日照五莲县红泥崖村: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大众日报记者 于新悦 丁兆霞

2020-07-16 06:34:5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五莲县红泥崖村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郭建胜在猕猴桃种植园内用电动绑蔓器管理猕猴桃树。(□记者 于新悦 丁兆霞报道)

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以村西北头的红土崖头得名,群山环绕,环境秀美。今年49岁的村民郭建胜近期实现了转型,去年春天,他投资十六万余元,在村北承包十三亩土地种起了猕猴桃,和妻子当起了“果农”。

“我很早就开始四处打工,啥脏活累活都干过。现在条件好了,机会多了,只要出力肯干就能致富。”这时节的红泥崖村,满眼葱绿,干净的石板路尽显村庄幽静。7月2日中午,在花团锦簇的家门口,郭建胜坐在一块就地取材切割制成的石凳上,打开了话匣子。

人多地少、石多土少的小村庄“靠山吃山”,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上山开采石头卖钱,后来有了石材产业园,村民就近打工,郭建胜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在石材厂开装载机十多年了,收入还不错,一年能挣个七八万元。”郭建胜说,自己放弃这份工作转而发展猕猴桃,更多的是因为生态环保观念的转变。

“因为开矿,以前村里常年白茫茫的,河里淌的都是白水。这些年,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耳熟能详,周边矿山关停了不少,村里环境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巷子里铺上了石板路,家家门口栽花种草,小河里也有鱼虾了。我的种植园就在大青山风景区入口,又靠近省道,以后搞个乡村采摘游,准保错不了。”

“有了各级好政策,村里还有各种扶持资金,我们一年绿化一点儿,一年硬化一点儿,年年都有新变化,2018年我们村里就是省级美丽乡村了。”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接过了话头。

开着前几年买的一辆小汽车,郭建胜拉着记者去村西丰子岭的种植园,瞧瞧猕猴桃的长势。刚一进园,便瞅见园子里受惊奔跑的鸡和鹅。这是郭建胜生态种植的“奇招”,猕猴桃一年四季不需要打农药,杂草长得也快。他买来一百多只鸡和几十只鹅,请它们帮忙“锄草”,既省下了锄草的人工费,放养的鸡、鹅长大后卖出,又是一笔收入。

“果园种了三个品种的猕猴桃,有绿瓤的、红心的、黄心的,有的早熟、有的晚熟,采摘期比较长。”尽管是个新手,郭建胜对猕猴桃的种植却并不陌生,他抓起一把土给记者看,“这种半沙半土的土壤最适合猕猴桃生长了,沙子含铁高,种出来甜,黏土就不行。”说着,郭建胜拿起一个“神器”,给猕猴桃树苗整理藤蔓,“这是电动绑蔓器,我网购的!”郭建胜说,新时代的农民跟过去不一样了,得充分学习新事物、运用新手段。

“去年春天种的,到第四年是盛果期,一年一亩地挣两万元应该不成问题。”郭建胜说,最近他琢磨在猕猴桃园入口挂上一个“建胜猕猴桃采摘园”的指示牌。“明年九月中旬就能大量采摘了,1000棵猕猴桃树预计能产两万斤。提前挂上牌子,来往开车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儿有采摘园,吸引他们到明年猕猴桃成熟时来采摘。”

不再起早贪黑去矿上,休闲生活随之丰富起来。打太极、下象棋,郭建胜的爱好也多了。这两年,郭建胜家北面改造成了一片村民文化广场,平日吃罢晚饭,郭建胜就拎上小音响和妻子到广场去,和大家一块打打拳、跳跳舞,日子过得忙中有乐。

“村庄以崖上的红土得名,20世纪70年代,红土就挖完了。现在村庄的发展,不能再循着老路了。”张守英说,红泥崖村素有“大雪不过红泥崖,村北瑞雪村南雨”的说法,独特的气候特点让农产品有着独特的品质。把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好了,老百姓通过自己的产品发家致富了,就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才3600元,现在已经16000余元了。以前能吃上鱼、吃上肉就是好日子,现在村民都讲究营养均衡,都奔着更有质量的生活。”张守英说,当前村里的任务就是鼓励郭建胜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发展乡村新产业,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对生活越过越好充满了信心!”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新悦 丁兆霞 报道)

责任编辑: 鞠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