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户看小康|潍坊得利斯村:从穷困生产队到村企合一的富裕村

大众日报记者 张鹏 王佳声 张晨

2020-07-18 06:25:3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半数村民就地转变为产业工人,得利斯村“村企合一”迈上小康路——

从“土里刨食”到创业“掘金”

□记者 张鹏 王佳声 张晨 报道

图①:30多年前,村民在村里的水塘捉鱼。

图②:昔日的水塘如今被改造成景观湖,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大众日报7月18日2版

村在林中建,人在绿中行。在潍坊市诸城市昌城镇得利斯村中,有两棵栽植了34年的松柏,苍翠有力。树冠硕大,绿荫遮蔽,不时有老人驻足闲谈。

树旁是村民郑淮茂家。敲门入户,院子里摆放着数盆鲜花,两只小鹦鹉站立在鸟笼横杆上,另一笼中的两头荷兰猪跳上跳下,颇有生气。今年74岁的郑淮茂戴着助听器,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电视。

郑淮茂被称为村里的“文曲星”,五年前编纂出一本473页的《得利斯村志》,把得利斯村的发展和一草一木写进了书里。

谈起村子的过去,郑淮茂告诉记者,原来村里人多地少,全村人守着2500亩地的家当,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我们村的人勤快,每亩地产量高,可是人均耕地仅有一亩。到20世纪70年代,村里还有30多户100多口人因为吃不饱肚子闯关东去了。”

当年在村委任职的郑淮茂等人可没少受外村人笑话:“辛辛苦苦几十年,没攒下粮食也没挣着钱,光棍子拉起一个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迎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得利斯村村民在无经验、无技术、无资本的条件下,东拼西借开始磨面粉增加产值,继而办起面粉厂,后来又办成屠宰冷藏厂,让养殖户的猪有了销路。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渐渐有了现在的得利斯集团——一家以生猪繁育、肉品加工、生物保健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这个昔日的村办小厂成长为山东省第100家境内上市公司。2018年,公司收入突破百亿元。得利斯村,也正是因为拥有村办企业得利斯集团而得名。

在村庄东侧,有一头铜制“创业牛”,走过铜牛,就是得利斯集团西大门。得利斯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先后帮助村里发展起黄金梨种植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村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据统计,目前村里在得利斯集团上班的有1120口人,占了村民总数的一半。外出求学的年轻人80%以上愿意回村到公司工作,公司管理层退休后回村担任基层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村级事务管理能力。还有从得利斯集团走出来的创业者,在村子周边成立了华昌、佳士博等食品企业。所以,村民找工作并不难。

“我的两个女儿和女婿都在集团上班,有的干生产,有的做营销,每月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郑淮茂说。

郑淮茂每月的生活并不靠女儿接济,他有自己的养老“工资”。记者了解到,得利斯村实行“村企合一”的模式,郑淮茂在村委干了26年,就相当于在集团工作了26年。按照业绩贡献大小,每年底都有量化分红7500元,每月还有集团补贴1000元。此外,郑淮茂等本村居民在集团初始阶段出过力,人人都有原始股分红,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村里还为6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发放百元生活补助,以及每人每年400斤面粉。

企业产业规模扩张带动商贸服务业发展,村集体通过出租集体沿街商铺可实现年收入10多万元。“我们村人均年收入37718元,在周边农村中算高的。”得利斯网格党支部书记郑洪臣说。

现在,从无人机航拍看得利斯村,一色的红瓦绿树,一栋栋独门独院的二层楼房,鳞次栉比。从1987年开始,建造新房得利斯集团会出资补贴,村里的常住居民差不多每户都翻盖了一栋。目前,得利斯村正在按照“德风小镇”的风格统一规划、重新装修,一户一特色,打造成集美食生产、展示、销售、游乐于一体的食品工业旅游小镇。

责任编辑: 鞠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