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户看小康|青岛西海岸大下庄村:杨家山里,八村抱团奔小康

大众日报记者 张忠德

2020-09-03 06:26:1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三山包围中,穷山沟如何变“聚宝盆”?

杨家山里,八村抱团奔小康

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将8个村庄进行一体规划,按照景区理念建设。图为8个村庄之一的大下庄村。

三山环抱,一河穿梭。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在铁橛山、月季山、卧牛山的包围下,山里河串起了黄泥巷、墩上、上沟、东南崖、墨城安、西北庄、大下庄7个村庄,当地人把这儿称为“杨家山里”。

“我们这个地方,杨姓是个大姓,老一辈人出山,别人问起来是哪里人,都会回答‘山里,杨家的’。”大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杨福瑞告诉记者,久而久之,“杨家山里”这个叫法就传开了。

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三山包围,易守难攻的地势加之当地良好的群众基础,杨家山里成为胶东地区的“红色堡垒”之一。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这三座大山也成为阻挡杨家山里人致富奔小康的“王屋与太行”。

“当初结婚的时候娘家人都不太支持,十里八乡都知道杨家山里是个穷山沟。”2010年,王黎沙嫁到了黄泥巷村。经历了一年的外出打工,她发现了“商机”:“俺们这里有山有水,樱桃熟了的时候好多人来采摘,可是村里一直没个正经吃饭的地儿。”两口子一商量,回村开了个“老区农家饭店”。

2014年,铁山街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让百年老村黄泥巷大变样:乡间小路不再泥泞,整修后的小河有了“小桥流水”的美感,“修旧如旧”的村庄风貌遗风余韵十足。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留念,黄泥巷一时成了“网红巷”。

村子美了,王黎沙的“老区农家饭店”也跟着火了起来。“这几年,客流量成倍增长,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三四百人,纯利润涨到了50万元。”说起越过越好的生活,王黎沙满眼笑意。

如何让更多的“王黎沙”涌现?2019年,铁山街道将山里的7个村庄与邻近的后石沟村进行一体规划,聘请浙江大学编制总体规划,按照景区理念建设。这里将打造三个核心区:以上沟、墩上、黄泥巷三村为核心区,主打“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以东南崖村为核心区建设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以后石沟村为核心区建设乡村影视基地。

“我举双手赞成!”回乡创业已有15年的“山里人”杨秀兰听到这个消息格外激动。由她创建的秀兰山庄采用龙头+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已建设生态茶园、果园1000余亩,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5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增收80多万元。

“杨家山里具有独特的土壤、气候和水源条件,也是南茶北引最早的地方之一,这里出产的茶叶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几年前我就创立了‘杨家山里’茶叶品牌,片区化规划让我做茶叶产业链的信心更足了。”杨秀兰说。

“除了茶叶,这8个村庄的农产品也基本相同,如樱桃、板栗、桑葚等。”铁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徐贞敏告诉记者,为推动这些农产品“变现”,铁山街道引进总投资800万元的尚臻百果酒庄项目,主要在杨家山里片区收购樱桃、桑葚等绿色生态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了8个果酒品牌,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这里除了带来产业资源的聚合,更重要的是对文旅资源的统筹。杨家山里20平方公里的面积,富集了齐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库区移民文化、山居文化等文旅资源。

2019年7月1日,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建成使用,先后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学习400场次、1.4万人次。革命老区成为红色旅游热土,红色旅游的发展又加速了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有效带动了山里人脱贫致富。

上沟村基于600多年的历史底蕴,建设村史馆,打造山谷型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乡村综合体;黄泥巷村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态”理念,发展原汁原味的农家宴,为村庄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2.7亿元的乡村振兴题材清新田园剧《温暖的味道》于2019年9月在后石沟村开拍,后石沟村由一个负债村转变为一个影视旅游特色村……

如今,行走在杨家山里,看得见漫山遍野的果树,听得到清脆的蝉鸣。村民们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每个人在走向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忠德 通讯员 兰美娜 报道)

责任编辑: 鞠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