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首次上升!全球贫困人口疫情下如何脱贫成新挑战

2021-02-27 14:45:14 发布来源:环球资讯+

新冠疫情总体上加剧了全球性贫困问题。根据世界银行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新冠疫情预计将使超过1亿人陷入极端贫困,这是20年来该数字首次上升。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约有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这意味着他们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90美元。

△路透社报道截图

新冠疫情给全球脱贫带来冲击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一个目标,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使实现该目标更加任重道远。

世界银行发展政策和伙伴关系常务董事玛丽·潘格斯图表示:“我们在发展领域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是积极改变极端贫困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而新冠病毒大流行加剧了这一问题。”

△路透社报道截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兆源看来,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性贫困问题进一步加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陈兆源:“一是全球贫困人口增加明显。在疫情发生之前,全球的贫困人口每年是有所下降的,但是根据世界银行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疫情使全世界7亿多人面临极端贫困,这是近20年来全球贫困人口首次上升,并可能会持续下去。二是全球多维贫困情况有所恶化。202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对70个发展中国家的模拟测算,新冠肺炎疫情或使世界解决多维贫困的进展倒退8-10年。三是特定群体受损严重。疫情对妇女儿童等群体造成了不成比例的负面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疫情使中低收入国家生活在多维贫困中的儿童激增15%,贫困儿童面临的营养危机、医疗危机和教育危机加剧。最后是特定区域形势严峻。在世界银行的最新估测中,约60%的新增贫困人口居住在南亚地区,另有27%左右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上述两大区域的因疫致贫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全球贫困治理任重道远

进入2021年,全球贫困人口增速有望放缓。世界银行的初步基线预测表明,2021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或较去年减少200万,但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与北非这三大区域的极端贫困人口大概率仍将增加。且比起疫情暴发前20年间平均每年540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的成绩,200万极端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确实过低。

△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全球极端贫困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兆源建议,扭转形势的关键在于抓紧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包括推进全球贫困治理、加大南南发展合作、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等。

陈兆源:“关于应对全球性贫困,对于那些应对得力的国家和地区,疫情造成的各类贫困问题会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扭转形势的关键在于抓紧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对中国而言,中国自己将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同时中国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南南合作,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脱贫经验惠及全球

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2017年11月,中缅两国共同签订《中国援助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实施协议》。项目为期3年,由云南省扶贫办派出专家,对缅甸内比都敏彬村和埃羌达村进行点对点对外扶贫,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民生改善、机构能力建设等。

埃羌达村扶贫项目实施小组组长貌温表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两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减贫成果惠及1481户6700余人。

貌温:“以前一到雨季村子里的路就无法通行了,别说是汽车、摩托车,村民们步行都很困难。现在在项目的协助下,我们修建了新的公路,大家出行更方便了。中方还协助我们改造了学校和诊所,村子现在发展得非常好,太感谢了。”

△中国援助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在埃羌达村打深水井,解决村民饮水困难。摄影:孙广勇

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蒙育瓦昂信表示,中国的减贫成就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的经验也正在和全世界共享,这些经验对于缅甸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昂信:“目前缅甸有2400万贫困人口,我们也致力于帮助这些人民摆脱贫困,在缅甸最贫困的地区,我们都和中国在脱贫工作上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效果显著。”

多年来,中国先后向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120个国家援建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技实验和推广站,派遣农技人员传授技术,提供咨询,为受援国培训农技人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不仅是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良种,更带来了中国走过脱贫之路后,愿与世界各国一起消除贫困的美好愿望。

△中国——哈萨克斯坦现代农业创新园,陕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供图

(原稿作者 王全文)

责任编辑: 李欣苁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