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以“云问诊”更好推动分级诊疗

大众日报记者 李檬 马清伟

2020-02-28 07:03:25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1)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互联网诊疗”开辟了“第二战场”,有效缓解了线下医疗资源的问诊压力

一个多月来,“云问诊”越来越为广大普通百姓所熟知。据报道,微医集团、京东健康、丁香医生、春雨医生等国内几家大型互联网医院平台,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接诊量、新增用户量均呈现爆发式增长。

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特别是对发热患者的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功能”。

“互联网诊疗”俗称“云问诊”。这种线上看病方式的突出优势,在于对海量的就诊需求起到了科学、高效的分流引导作用。而这,正是我国一直以来推行的“分级诊疗”的初衷。

长期以来,我国大医院之间、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在患者大量涌入甚至滞留在大医院的时候,缺乏合理的分流就诊机制和路径,线下医疗资源在不均衡的压力冲击下,往往不堪重负。

显然,只有加快分级诊疗的落地实施,才能有效缓解这种压力。在医疗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格外如此。

在近期的疫情阻击战中,互联网诊疗充分发挥了远程、便捷、专业的特性,为抗击疫情开辟了“第二战场”,在放大延伸优质医疗资源、推动科学分诊、促进医疗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无疑,它已成为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方向。

(2)传统的分级诊疗,面临“放不下”“接不住”“流不出”“连不起”等现实困境

分级诊疗在我国推行已久,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目前仍存在诸多堵点和难点。

“放不下”:大医院存在过度聚集效应。

在我国,大医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增长率普遍较快。大医院的过度扩张,加剧了医疗资源的聚集,对周围的医疗市场形成了极强的“虹吸效应”。

这种无节制的“虹吸效应”,不但将周边低级别医疗机构中的医务工作者吸引过来,也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其结果就是大医院每增加1张床位,背后可能吸引10名潜在患者,从而形成了“医院规模越大,患者看病越不方便”的现象。

“接不住”: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

据统计,基层医疗机构与医院卫生人员的学历、专业技术资格等差距较大,乡镇卫生院医生中专学历、中级以下职称占比较高。在保证基本收入的情况下,出于医疗安全、设备与药品短缺等原因,基层医疗机构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接诊病情较复杂或较重的患者。

从主观求医意愿上来讲,很多患者对基层医生也不信任,一般会跳过基层,直接选择在大医院就诊。家庭医生制度虽已在不断推广,但签约率不高,全科医生数量也较少,普及仍有困难。

“流不出”:双向转诊通道不畅通,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分工协作机制。

由于疾病分级标准模糊,缺乏转诊标准与规范,加上医院的趋利效应,双向转诊实际趋于“单向”。同时,双向转诊在实施过程中仍不能解决专家对接及预约床位等问题。

另外,现有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虽然为分级诊疗提供了极好的方向,但实施效果甚微。各医疗机构目标不统一,存在多方管辖、组织涣散等问题,机构之间相互竞争,无法真正形成紧密的服务协作关系。

“连不起”:医疗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患者医疗健康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共享,甚至医院之间的健康与疾病结果也不互认,导致患者重复检查等医疗资源浪费。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基础薄弱,转诊过程中信息不能有效对接,可能延误转诊与治疗。

同时,在医院内部,医患之间因信息不对称,产生一系列矛盾与纠纷;医生之间也缺乏及时、有效、连续的沟通交流平台,不利于资源互补与优化提升。

(3)进一步发挥“互联网诊疗”对分级诊疗的促进作用,促进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医疗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进一步破除当前分级诊疗推行瓶颈,推动我国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还应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构建转诊信息系统,释放大医院诊疗压力。

基层首诊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与基础。患者在基层就诊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通过转诊渠道上转医院,利用互联网分诊医疗系统大数据,精准分诊到合适的医院。

如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诊疗案例历史数据库及临床知识查询库等,对比分析,判断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结合线上分诊专家的咨询与解疑,实现科学转诊,真正把好“守门关”。

同时,上级医院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医疗服务数据进行疾病诊疗,其治疗信息也会同步转回基层,患者可再通过转诊系统回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构建远程医疗系统,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在分诊或会诊的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可以在上级医院的临床指导与教学中,提升自身医疗水平与技能;同时,通过上级医院优质医生的现场指导与技术下沉,提升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赖度。除此之外,医生可以在线上为患者提供远程诊疗与指导,特别是对偏远地区患者,使患者就医更高效、优质、便捷、可及。

构建数据中心,使各医疗主体互联互通。

数据中心是贯通线上与线下数据的中心池,包括个人信息、注册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学影像检查、患者主索引等,可以通过收集、存储、运算、分析等功能,实现各医疗主体信息之间的互通共享、精准对接与传送。

要以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式库和疾病诊疗、药物循证、就医行为、慢性病管理、健康预测与评估等知识库,以“云形式”为各医疗服务主体提供分诊与健康服务系统运行所需的医疗资源与数据应用服务。

构建健康服务系统,使医疗服务便捷、有序。

健康服务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科学分诊、预约就诊、获取信息、医疗支付、健康教育、健康监控等服务,主动关注患者健康,提高患者就医的可及性与体验感。

比如,居民可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信息传输,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可通过在线问诊服务,进行健康咨询,如有需要,可以线上预约挂号,系统可将患者科学、精准分诊,推荐到合适的医疗机构就诊,简化就诊程序,节省就诊时间。

同时,就诊过程中产生的检查单、处方等,可通过网络直接发送到患者的移动设备上。需要缴费时,患者可直接通过移动支付方式付费。就诊后,患者会定期收到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复查随访等信息;对需要长期监测心率、血压、血糖等的患者,可以即时上传,方便医务人员监测;数据如有异常,会即刻通知患者。健康服务系统会随时跟踪并记录患者的健康服务或就诊环节,使健康医疗数据可追溯、监管与互通,为患者健康服务提供证据与指导。

(作者:周俊婷 李勇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檬 马清伟 整理编辑)

责任编辑: 李扬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