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稳就业,就是稳人心、稳大局

大众日报记者 马清伟 李檬

2020-03-05 06:13:57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尽可能降低疫情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保持经济社会大局基本稳定,必须把稳就业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大众日报理论版3月3日刊发文章《就业优先,夯实民生之本》,深入探讨了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冲击和影响,如何正确处理防疫情和促就业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稳就业工作等问题。

第三产业“受伤”最重

受疫情影响,今年我国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复杂,稳就业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从行业来看,疫情对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冲击最大。

一方面,这些行业均属于流动性行业,既服务于流动人群,本身又多由流动的劳动者来从事。而疫情防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减少跨区域流动,控制交叉扩散。

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云集了大量的小微企业,而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因此,疫情对这些行业的就业影响也相应较大,直接影响了就业岗位当期存量。

重点关注农民工和毕业生群体

从群体来看,农民工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受到更大影响。

农民工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这些农民工大都分布在城市的建筑、餐饮、服务等流动性行业。由于疫情防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减少跨区域流动,这些行业的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受到了较大限制,部分企业因受到冲击而关闭和停业,农民工就业受到了较大影响。

高校毕业生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减员减招现象比较突出,中小微企业面向应届生的新增岗位缩水,应届生关注度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新增应届生岗位也在下降,毕业生就业进度明显比往年缓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避免防疫情和促就业形成对立

一些地方担心,复工复产可能出现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存在疫情反弹的潜在风险,因此对促就业畏手畏脚。

必须明确,疫情防控与稳就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促进就业稳定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是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有利支撑。

因此,我们要坚持依法防疫、科学防疫,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政策要有温度、贴人心,措施要快落地、见实效

疫情形势下,必须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努力做到每一项政策都有温度、贴人心,每一个举措都落地见效、开花结果,让人民群众端稳“饭碗”、端好“饭碗”

稳就业,首先要稳企业。要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用工需求。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工保障制度,针对用工困难问题建立即时响应机制,设立用工服务专员,“一对一”提供用工服务;扩大线上招聘服务,加大线上招聘力度,推行视频招聘、远程面试,动态发布岗位信息;鼓励进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

加快恢复原有岗位,积极创造新岗位。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根据旅游业、餐饮业、商业、社会服务业的恢复发展情况,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工作。要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研究完善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要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就业空间。加快5G商用步伐,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布局。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帮扶。组织高校联盟集中招聘、校企地三方就业协作招聘等活动;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专项行动,推行就业手续“秒办”“简办”服务,大力推广网上签约、网上报到、网上改签等网上就业服务。要稳定农民工就业。鼓励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要精准对接,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实施“点对点”集中运送到岗;要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全文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303/Page10NU.htm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清伟 李檬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