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服务业复工复产如何跑出"加速度"

大众日报记者 李檬 马清伟

2020-03-17 06:56:15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李勇坚

当前,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国内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

从复工进度来看,农业和工业进展较快,而服务业由于其行业特征等方面的原因,其内部的餐饮、娱乐、住宿、批发零售等行业,复工复产进度仍不理想。

考虑到服务业对“六稳”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大推动服务业复工复产,应成为当前的一个工作重点。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增加值占比最高、就业人数最多,能否尽快复工复产,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增加值占比最高、就业最多的行业,其内部部分行业也是受到本次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对其复工复产,应格外引起重视。

从经济比重看,服务业复工复产对国民经济恢复至关重要。

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占GDP比重为53.9%。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日益明显。从2015年开始,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53%),到2018年时接近60%(59.7%),是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就业人数看,服务业复工复产关系到就业稳定的大局。

2018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35938万人,占比达到46.3%。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5515万人,第二产业减少1850万人,而服务业增加8248万人。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00万人,就业压力之大是近几年来最大的,而服务业在稳就业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从疫情影响看,服务业复工复产有很强的紧迫性。

由于受到城市封锁、交通管制、人口流动困难等公共防疫措施的影响,部分服务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在疫情期间停摆。

据估计,在疫情期间,文化娱乐业、旅游业、餐饮业的影响估计将达到3.5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这些行业全年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行业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这些行业不能加紧复工复产,则可能导致中小微企业的倒闭潮。

(2)服务业涉及人口流动、人群聚集、面对面服务、消费者情绪等因素,在复工复产上面临更大困难

服务业的大部分业务都涉及人口流动、人群集聚、面对面服务、消费者情绪等情况,这些行业的复工复产涉及的问题更多,难度比制造业更大。

从地理分布看,我国服务业大部分集聚在东部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服务业大多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非公共服务业。从疫情分布来看,整体上也是东部比西部要严重,而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就业人员,大部分涉及到人口跨区流动。在人口流动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服务业复工复产相当艰巨。

从经营场所看,大部分服务业经营场所人群聚集,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采取防疫措施,这也会对其复工复产不利。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一个很大不同是相当一部分服务需要人员面对面才能完成,无形增加了人员频繁接触的机会,而且,服务人员还要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不同的人员,一旦出现疫情,交叉感染的概率较大,这也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从需求侧看,在疫情过后,消费者对旅游、餐饮、住宿、零售等需要过多接触陌生人的服务消费将心有余悸,这对疫情过后的服务消费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从政策管控看,很多政府部门对制造业的复工复产相对热心,而对服务业的关注相对不够。还有很多地方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对疫情高发地区人员进行盲目管控,对人员集聚区域未能按照分级分类管理,也加大了服务业复工复产的难度。

(3)抓住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服务业转型升级契机,积极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从扩大需求、优化供给、有效防疫等方面做好政策支持

鉴于服务业复工复产所面临的困难,企业、政府、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积极引导服务业顺利实现复工复产、恢复活力,并借势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积极引导新兴服务业发展。

调研发现,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能够将此次疫情的负面冲击减少到最低。同时,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网上培训、协同研发、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网络文化等快速增长,也对这些行业的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示范效应,将推动这些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这充分说明,在未来,服务业的新模式、新技术有着更大的应用空间。因此,在疫情过后,各类服务企业应重新对其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进行重新思考,借势推动转型升级。

提升“无接触服务”,推动服务产业在线化。

以餐饮业为例,通过大力发展外卖等新模式,将使餐饮业能够快速复工复产,并确保餐饮业所受影响最小化。

在餐饮业内部,需要考虑引进炒菜机器人等,在配送过程中,应积极推动“无接触配送”服务,减少用工密度与接触频率,减少交叉感染概率。

对教育培训等行业而言,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通过云平台以及VR/AR等显示技术,开发数字教育资源,为复工复产的员工提供网络化教育培训。

文化娱乐行业,则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推出更多的在线文化产品、在线娱乐产品,包括线上音乐厅、线上博物馆、线上影视厅等相关产品。

推动线上开工与线下复工相结合。

疫情时期的经验证明,对于研发、咨询、中介等服务业,通过云服务实施远程办公,可以实现“3A办公”(Anytime、Anywhere、Anything),从而促进这些行业线上线下协同复工复产。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员工的外出频次,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在实体办公空间的聚集,同时也减少了工作者的通勤成本,招工、用工不再受到居住地点的限制。

引入各类新技术,强化复工复产中的防疫举措。

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打造的口罩识别算法、利用大数据打造的健康码等,都将成为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的得力助手。

例如,针对楼宇经济复工的特点,京东为天津河西区打造了“智能温感筛查系统”,量身定制“商务楼宇复工复产管理系统”,帮助监管部门与复工企业实现精准对接,解决了远程在线填报、跨地市跨部门快速同步等问题,避免“大量表格满天飞”,实现“复工登记信息化”,推动了楼宇经济的快速复工。

出台更加精准的服务业扶持政策。

从服务业的普遍情况看,其主要问题是房租税费高企、招工困难不足、金融信贷有难题、社会公众对服务需求不足等,需要政府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精准的政策扶持。

对服务企业成本高企的问题,需要在税费减免、定向扶持、租金减免等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降低成本。

支持更灵活的用工方式等,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疫情期间,餐饮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员工大多处于停工状态。以盒马开始,互联网企业开始了“共享员工”行动,阿里本地生活、美团、京东等均推出就业共享平台,招募万名餐饮员工临时送生鲜外卖。

这些办法,解决了餐饮业员工的临时就业问题,为“稳就业”提供了大的助力。对于这种新模式带来的新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时介入,事先预防,避免模式创新带来的不必要纠纷。

鼓励消费者扩大线上服务需求。

要更好发挥政府采购、购买服务对加快服务业复工复产的带动作用。

要积极加大社区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政府采购力度,从需求侧推动这些行业发展。

同时,可根据情况,对消费者服务消费进行补贴,可以定向发放文化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等,引导服务消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大众日报客户记者李檬 马清伟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