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教育强则经济强!山东高校亟须“顶天立地”

2020-10-20 06:17: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强调:“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就必须加快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金字塔尖,是国家繁荣强盛的全局性基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新时期,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强基础、提质量、应变局,重任在肩、使命重大。

为山东发展揽储人才

教育强则经济强。

历史上,从意大利到法国、英国、德国再到美国,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呈现出与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同步转移的突出特点。这是由教育与经济的内在关系规律决定的。

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同样表明,高等教育强则省市兴。特别是高校的人才吸能,与区域经济实力密切捆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愈来愈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揽储人才,正成为当下我省高校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精准聚焦,切实引好人才。高校是引才的“桥头堡”,应坚持广泛性、聚焦性、高标准相统一,重点在打通国内外人才“双循环”上做功课。要积极利用各类海内外人才平台,以超常规举措广泛识才、主动猎才。坚持高标准,运用聚焦思维,聚焦“双高”建设,聚焦人才培养,聚焦技术创新,聚焦产业发展,聚焦服务社会,精准揽储一批高层次人才。

优化生态,切实用好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分类考核,畅通评聘通道,健全评价机制,打造良好的用才环境。要给青年人才搭台子、铺路子、给资源、压担子,优化人才梯队,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要积极对接“人才兴鲁”战略,落实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就业落户、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优惠政策,打造良好的留才环境。

提高“造血”能力,切实育好人才。高校不但是引才的“桥头堡”,更是人才“内育”之源,是人才培养的最大“蓄水池”,是人才可持续供给的根本途径和保障。改革开放的标杆城市深圳,起初作为高等教育“洼地”,一度无奈为城市发展“买”人才。近年来,深圳重金打造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一批本土高校,引进大批海内外知名高校,成功开启“造”人才模式,为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快速崛起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近年来,我省普通高校每年毕业生稳定在60万人左右,为省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沉淀,是我省重要的人才“供给侧”。高校这一强大的人才“造血”功能,事实上也已成为我省人才战略“内循环”的重要引擎和支撑。

目前,我省拥有152所高校,具有相对明显的规模优势,应积极按照国家和省委战略部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紧紧围绕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双万计划”,强化“四新”学科建设,推进专业改造升级,打造一流专业集群,实施分类培养、开放合作,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硕博多层次人才。

同时,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招,提升省市就业政策的落实质量,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的毕业生出了校门但不出城市、留在山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沉淀优质人才。

科研要“顶天”

科学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而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席卷全球,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创新突破,深入发展基础研究是核心。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应发挥优势,主动作为。

首先,深化基础研究,提升纯科学研究能力。基础研究催生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孕育重大科技突破。当前,美国全面打压华为等我国高科技企业,本质是对科技领导权、基础研究主导权的争夺。未来我国要从跟跑变为领跑,必须在基础研究领域勇闯“无人区”,这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短板。前段时间,华为公司创始人、CEO任正非密集访问高校,高度重视高校在基础研发、科技创新中的源头价值,特别强调高校对科技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明灯意义。

基础研究要实现突破,最大的困难是“前无古人”,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高校应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重视纯科学本身,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基础研究支持发展机制,着力培养一支甘坐冷板凳、献身科学事业的专家教授队伍,鼓励潜心从事基础研究。通过聚焦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最先进的科技方向,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原创性科学研究,提升基础理论导航能力,为应用科学的重大突破夯实理论基础,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发展

其次,发挥科研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是高校的独特优势,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从系统的观点看,高校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汇聚的大批高层次领军人才是科技策源的“主力军”,拥有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武器”。

没有高校就没有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城市的转型发展。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曾经分别以汽车城、钢铁城扬名世界。但后来,底特律因产业结构单一而不断没落,而匹兹堡因为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依托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一流高校,将医疗、教育和科技产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成为“最适合居住的美国城市”。

随着信息等高新技术加快更迭,科技创新迎来深层次变革,前沿突破、纵深推进、交叉融合成为科技创新的时代特点。高校应充分发挥优势,聚焦产业发展需求,聚焦芯片等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统筹汇聚优势资源,组建高层次专家团队,积极布局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基地,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

全省高校应主动整合优质科研力量,建立科研创新协同机制,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攻关“张榜打擂”,围绕重点项目组建研发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为科技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支撑。同时,高校应积极推动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

服务要“立地”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聚焦现实重大需求。

当前,我省正抢抓国家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八大战略为支撑,实施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改革转型发展。

对我省高校而言,发挥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重点是全面对接省市发展战略需求,对照各高校自身的资源禀赋,主动以高校的优势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我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的过渡和转型,核心是存量转型升级、增量从无到有,需要补的是科技“短板”

在这方面,高校应按照省委关于科教攻坚行动的战略部署,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导向,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通过共办学科专业、共建学院、共建研究院、共建实验室、共建协同平台等方式,将高校的教育资源、科技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着力构建以高校为主体、以产业和市场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的科教产融合转化体系。以共建科教产业园区等方式,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聚焦“四新四化”、“十强”产业,聚焦新基建项目,积极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推进重大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深化供需融合、要素融合、价值融合。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高校应发挥人才优势,组建专门智库机构,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建设标准等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与省内各市(县、区)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探索试点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乡村文创、医养健康等快速发展,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支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作为海洋大省,我省实施海洋强省建设是党中央的重托,也是强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应聚焦海洋学科,加大高层次专门人才引育力度,以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人才库为目标,做大做强海洋科技人才支撑。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建设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凝聚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要素,建立海洋应用研究、科研创新、海洋科技攻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链式协同机制,大力推进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汇聚,积极助力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战略性转变。

从我省高等教育的布局来看,济南、青岛两市拥有全省55.36%的高校。这是两座经济圈牵头城市的重要资源,也是两地高校服务社会的广阔舞台。高校应主动站在我省经济圈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大学的基本职能,着力构建从人才培养到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社会服务生态链,全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在贡献中获取发展资源,实现省市与高校协同跨越的双赢局面。

(作者:胡金焱,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省级新型智库“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马清伟

更多内容,请关注大众日报理论版微信公号“山东深观察”


责任编辑: 马清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