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山东这一重要优势,“十四五”如何发挥得更好

大众日报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2021-04-28 06:15: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县域强”是山东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突出优势,百强县数量长期位居全国前三。“十四五”时期,如何将这一优势发挥得更好更充分,对于山东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县域经济一直是山东发展的优势所在,全国百强县数量仅次于江苏、浙江,位居第三,县城(含县级市城区)聚集了全省30%左右的城镇人口,发展潜力巨大。

“十四五”及未来更长时期,抓好县城这个关键环节,强化县城承上启下的纽带功能,对于山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至关重要。

县域撑起“半璧江山”

县城是城镇化布局的战略支点,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小城镇振兴上具备先天优势、良好基础,“十四五”时期应扛起更大责任,展现更大作为。

从县域范围看,县城是整个县域非农产业集聚中心、农村人口吸纳中心、公共服务供给中心,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对周边镇村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更大区域看,县城是都市圈、城市群的重要节点,能够与更高等级的大中城市共同缔造协作共荣的经济地理空间。

山东县域经济总量、城镇人口均占全省半壁江山,但近几年发展势头有所放缓,2020年全国经济百强县山东减少到13个,且位次明显后移,最高的胶州市仅排名第20位;人口净流出的县(市)超过七成,且数量仍在增加。

县域竞争力、带动力下降,表面上看是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大城市虹吸效应增强等因素造成的,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县城作为县域发展的核心板块,功能定位不清,与周边大中城市及县域内的小城镇同质竞争,削弱了优势,抑制了活力。

发挥县城在城镇化布局中的承上启下作用,首先要聚力拉长“长板”,提高县城在城镇体系中的“能见度”。

对于城镇化地区的县城,应厚植工业化优势,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中提升自身发展能级,而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工业化的重要性,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性远大于“做大规模”的重要性,应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消费中心等领域,培育壮大功能平台,提升综合服务品质。

县城要深度融入都市圈发展,在开放格局下科学确定更具差异性、更有竞争力的功能定位,打造和融入一小时通勤圈,承接大城市中心城区疏解的非核心功能,促进县城与中心城市、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形成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在一体联动、分工合作中释放规模效应,实现错位发展。

同时,县城要带动镇村融合发展,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定居,推动县城产业布局与镇村协同、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公共服务向镇村覆盖,分层次构建5分钟邻里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30分钟镇村生活圈和一小时县城生活圈,拉近城乡距离,实现县城与镇村联动发展。

重“流量”而非“留量”

从人口流动趋势看,年轻人由镇村走向城市,首选地多为县城,或者县城是他们迈向更高等级城市的首站。

老一代农民工返乡,自70后开始,在县城置业定居渐成潮流,而回村盖房养老比例明显降低;随着县城全面融入区域一小时交通圈,工作在大城市城区、小镇、乡村,而生活在县城,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理性选择。

随着乡村价值认可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村旅游、创业、养老,但居住首选在县城、消费重心在县城。

与成熟城市不同,县城作为享受城市生活、培训合格市民、体验乡村文明性价比最佳的聚居地,更多表现出“落脚城市”或者驿站的特征,每年有大量的人由乡村或大城市进入县城,也会有数量相当甚至更多的人离开县城。积极响应这类“流而不留”人群的美好生活诉求,成为持续激发县城活力的关键。

无论是进城的年轻人,还是返乡的城里人,“便利的城市生活”是他们对县城的共同期盼。县城要担当起承上启下的使命,必须超前响应居民的城市生活期盼,找准自身与大城市、镇村的比较优势,推动人口策略由“产业就业留人”向“人力资本孵化”转变,以“安居”吸引更多进城、返乡人口,做大县城人口流量,延长人口停留时间。

营造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环境,高标准完善县城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儿童安全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健康韧性城市。

拓展快捷便利的人才成长通道,打造县城教育高地,特别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基地,为年轻人进入大城市积累资本,为县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增强县城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

培育时尚活力的商业社交场景,重点加强文化、旅游、体育、餐饮、娱乐、婚庆、家装等消费,将县城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为“时尚社交地”,合理控制商业街区空间尺度,提倡窄马路、小街区,紧缩空间,凸显人气。

提升文化认同感,推动县城商贸、文化、生态、城建深度融合,保护好传统街区、古建筑、老宅子,依托本土特色美食强化文化共鸣,培育城市品牌,扩大城市认同。

资源上“多予”,制度上“放活”

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突出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在县域内,“优先发展”的对象是乡村,而促进“优先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县城。

当前,我国资源要素持续向城市净流入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把“优先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实处,应加快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县城与乡村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既具行政独立性又有区域协调性,依托县城全面落实“四个优先”要求,针对性更强,带动力更大,实效性更好。

围绕强化“优先发展”的政策保障,县城应在“多予”和“放活”上同时发力,提高要素投入的科学性、制度供给的有效性和路径模式的可行性。

在要素投入上,既要加大力度,更要精准高效,科学整合县内外要素资源,确定重点区域、关键环节,进行靶向提升,防止平均发力、全域开花。

在制度保障上,发挥县城在制度创新上的主阵地作用,着力破除妨碍“人地钱技”等关键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

在模式探索上,利用县城现有要素聚集空间打造城乡产业要素共生平台,引导县城产业要素通过农业产业链的节点衍生新业态;充分发挥县城优势,在供给侧积极打通农业领域各环节,在需求侧培育和释放农村消费需求,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统筹谋划乡村建设项目的资金保障方式,既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又调动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作者:雷刚,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马清伟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