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推进“十大创新”,必须抓好这个“牛鼻子”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2022-03-22 11:2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山东省提出开展“十大创新”行动,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列为“十大创新”之首,这抓住了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目标的关键,必将有力推动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亟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认识到科技研发创新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中的地位作用,找准山东科技创新的弱项短板,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不断提升山东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山东省委、省政府把科技研发创新作为“十大创新”之首,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科技研发创新是决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科技创新。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经过全省上下艰苦努力,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全面突破,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动能快速成长。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原先的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持续发挥作用,必须尽快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上来。只有将经济发展的动力真正转到自主创新上,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如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目标。科技创新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引擎,山东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

从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科技研发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强劲,推动科技研发创新正当其时。当前,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能否抓住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把山东科技实力提上去,占领科技和产业制高点,不仅关乎山东当前的经济发展质量,更关乎以后的长远发展。目前山东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已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备、行之有效的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深化科技研发创新具有较好基础。

从“十大创新”相互关系看,科技研发创新是重中之重,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关键。工作动员大会共提出科技研发、人才引育、营商环境、数字变革、产业生态、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风险防控、文化宣传、推进落实等十个方面创新。从工作推进角度看,科技研发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地位作用突出,既需要人才引育、营商环境、数字变革、产业生态、要素保障、推进落实等方面创新行动作保障,又可为民生改善、风险防控、文化宣传等方面创新行动提供有力支撑。如果说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就抓住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牛鼻子”,那么抓住科技研发创新,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牛鼻子”。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社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这是山东科技创新短板弱项的高度概括。实行科技研发创新,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清问题、找出短板,聚焦聚力加以突破。

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目前一些企业受引进国外技术设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惯性思维影响,仅热衷于引进国外技术设备,满足于短期经济效益,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由于企业科技研发动力不强,影响山东研发经费投入。《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山东研发经费1681.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0,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实施科技研发创新行动,亟须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过多年努力,山东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一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但诸多“卡脖子”技术、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21年我省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8件,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差距。同时,一些科技创新专注于跟踪式研究、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3.84%,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度还不够高。一些科研成果因没有贴近经济发展主战场只能束之高阁,而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却非常缺乏,造成科研与产业发展“两张皮”,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山东企业获得的专利授权占比较低,2020年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中,企业占比仅为6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学研深度融合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市场转化不畅。

补短板、强弱项,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工作动员大会强调,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持续开展重点环节攻关,突破创新难题。研发投入要持续提高,科技载体要聚力做强,企业主体要培大培强,成果转化要顺畅有效。这为下一步的科技研发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制度建设,尽快缩短与国内发达省份科技创新实力差距,为山东未来科技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要在科技创新统筹规划上下功夫。在科技整体实力有待增强的情况下,科研投入不能平均用力,而要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科技创新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卡脖子”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实现突破,带动科技实力整体提升。要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基础研究薄弱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研究工作投入大、持续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但影响深远,必须加大对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的支持。

要在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上下功夫。科技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而言,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来部署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坚持产业化导向,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推动现有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产业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提高经济发展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加快构建企业提需求、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既要发挥好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落实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各项措施,也要大力发展研发投入强大的行业企业,引导企业认识到只有加大科技研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要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调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对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经济收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野、车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健全完善产学研融合机制,鼓励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中试基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教育、产业密切合作。

要在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上下功夫。科技创新成效如何,科技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要瞄准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难点、疏堵点、解痛点,重点围绕完善科技决策机制、落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科技评价机制等方面持续用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的关系。既要围绕提高科技创新活力来部署科技体制改革,也要围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来部署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要在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人才评价上,要持续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注重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坚持唯才是举,把实际业绩作为人才评价、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确定等的主要标准。对于面向市场的科技创新项目,要坚持用市场价值来评判。在人才的提拔使用上,既要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也要防止哗众取宠“唯年轻”的过头做法,真正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在人才的激励上,要加大奖励力度,让人才从科技创新中既能获得荣誉地位,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要为科研人员减负,让科研人员能够不疲于应付日常考核,减轻科研人员繁琐无谓的劳动,使其能够长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搞研究。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落实已出台的人才政策规定,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作者:栾云波 田珍都,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崔凯铭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