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雨季来了!山东降水主要来自哪里?太平洋还是印度洋?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0-08-05 13:48:0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进入七八月份,山东降水明显多了起来。

8月1日16时,山东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当天夜里,整个山东暴雨如注,人们听着密集的雨声进入梦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说“土”。美国人克雷西(George Cressey)1934年写的《中国之地理基础》云:“中国本部山脉之中,最大者为昆仑东支,中国总名之曰秦岭上,自西藏而东,几及太平洋岸。此山脉分中国为二大地理区域,气候、农业与人类活动,均有显著之差异”。 即地理条件的不同造成“人类活动”的显著差异。

再说“水”,“水土”,水先于土。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在《中国气候概论》中引述克雷西的话后说:“凡曾经秦岭山脉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脉南北二区域间之差异。推究其因,盖以气候显然不同,遂使华北、华南植物之种类,旅行之方法,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别。形成此种种不同之现象,各项气候因子之中,以降水量之影响为最巨”。

从上述话中可以看出,竺可桢认为造成“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别”的各种因素中,降水量是主要要素。我们常说南方人细腻,北方人粗犷,人之性格、文化形态各异,与降水多寡很有关系。

山东降雨主要来自哪里

气候有规律,但每年会有一些差异。今年山东夏季降雨突然增多,起于7月底,除了8月1日夜晚的大雨,7月 22日1时起,日照市出现大到暴雨;7月31日,临沂迎来强降雨,两地都发布城市防汛三级响应。

竺可桢1934年发表于地理学报的著名文章《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一文中说:“由对流作用而使近地面之潮湿空气扶摇直上,因以行云致雨者,是即夏季之热雷雨,以阳历7,8两月为多。” “北京、济南之雷雨集中于夏季6、7、8三个月,至长江流域则春季3、4、5各月雷雨亦渐盛行,至广州则春季雷雨之多,不亚于夏季矣。”

竺可桢的话点明了山东的雨季集中在“6、7、8三个月”,而借助于高空的气象观测,我们今天能够很好地判断雨水的来源。山东气象台台长杨成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对大气发生规律的认知是随着气象观测资料的丰富和预报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山东降水一般其水汽来源有两个,一是印度洋(通常以孟加拉湾为主),由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二是太平洋,多由偏南或东南暖湿气流输送。

山东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晓霞介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山东夏季降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它是一个大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进退主导我省夏季降水情况。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以晴热天气为主;而在它的外围有潮湿的偏南气流,从海区向我陆地输送水汽,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另外,高耸的青藏高原在西南季风乃至整个大气热力及动力系统中,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斩断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向西延伸,无法与非洲-中东副高连成一片,从而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能从印度洋、孟加拉湾向我国内陆输送水汽;另一方面,也使得中低层西风带中的偏西气流产生绕流,从南部绕过青藏高原后转为西南气流,把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我国内陆。

此外,山东降水还包括台风降雨,影响山东的台风均形成于太平洋。2018年的“温比亚”和2019年的“利奇马”两次超强台风给我国东部沿海省市造成较强破坏,其中山东寿光等地势低洼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8月3日夜间,台风“黑格比”(热带风暴级)登陆浙江南部到福建北部一带沿海,预计5日上午从江苏中部移入黄海,掠过胶东半岛一角。

台风影响过历史事件。竺可桢在《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说:“典籍中所载以1281年7月17日之台风为最足注意。时元世祖所遣征日战舰3500艘,士兵十万人,均遭沉没。近年以来,则以1922年8月2日之汕头台风为最著。死亡人数达七万,财产损失凡七千万元。” 但台风每年“在中国沿海登陆者不过4,5次而已”,像“温比亚”和 “利奇马”连续两年北进到山东过境,历史上比较罕见。

山东旱涝和江南梅雨

处于华东和华北之交的山东,春季到夏初的干旱比较有名。蒲松龄《聊斋志异·水灾》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山东旱,自春徂夏,赤地千里。六月十三日小雨,始种粟。十八日大雨后,乃种豆。一日,石门庄有老叟,暮见二羊斗山上,告村人曰:“大水至矣!”遂携家播迁。村人共笑之。无何,雨暴注,平地水深数尺,居庐尽没。

著名学者季羡林住在北大燕园,写过一篇《听雨》,老家山东聊城的他,常常想起鲁西北平原的庄稼: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与山东春夏之交容易干旱不同,彼时江南往往多雨,每年农历五月,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历代文人骚客为梅雨留下数不清的诗词歌赋。如陆游《夏日杂题·东吴五月黄梅雨》:“东吴五月黄梅雨,南浦孤舟白发翁”;苏轼《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红绡衣薄麦秋寒,绿绮韵低梅雨润。”如果从气候学讲,宋代司马槱的《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最为著名,其词曰:“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这首词点明:黄梅雨初来之际,正是燕子准备辞别江南之际。

与春夏之交干旱相对应的是洪涝,山东七八月份多发“洪涝”灾害。比如,2017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为453.0 mm,较常年(400.3 mm)偏多13.2%,降雨过程较多。

杨晓霞介绍,山东的旱涝和江南的梅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影响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天气气候以及旱涝,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带分布。在正常情况下,6月中旬-7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加强北上,进入北纬22°-25°N,控制北回归线附近的两广、福建等地,此时,华南受副高控制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而华南北边的长江中下游、江淮至日本西部和韩国南部将进入一段持续多雨的季节,也就是“梅雨”季。

此后,副热带高压向北挪一步,其西部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便会随之北上,北边的区域便会降雨增多。而如果此时北方的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副热带高压暂缓北上,其边缘的偏南暖湿气流偏南,山东形成降水的水汽条件就不充分,就容易在夏季来临之际,形成较长时间的干旱。比如,2014年的7月中旬,雨季迟迟未来,就与当年副热带高压偏弱,北抬时间推后、位置偏南有关;但如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强度偏强,西伸脊点较常年偏西,副热带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就会为山东降水提供足够多的水汽,降水就会偏多,2017年的夏季就是如此。

令人诗兴大发的“山东雪”来自何处

近些年,山东除了胶东半岛,其他地方下雪较少,有人说:烟台、威海一带都成“雪窝子”了。其实,胶东半岛多雪不是自今日始,而是源远流长。

宋朝的苏轼在山东密州、登州为官时,写过多首有关“山东雪”的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39岁的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在密州总共度过两年多的时光。密州范围涵盖今天山东的诸城、安丘、高密、胶州、胶南、日照、五莲、莒南、莒县等9个县市。

苏轼十一月到任密州时,正是寒冬季节,此前夏值蝗灾泛滥,百姓收成不好。到任初始,便写下《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堆盐”就是比喻下雪。此后,苏轼还写了两次“雪诗词”。《蝶恋花·密州上元》:“昏昏雪意云垂野”;《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春来六十日,笑口几回开。”这是苏轼的写雪名句,借雪表达对丰收的祝愿,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50岁的苏轼奉旨调任知登州军州事,登州当时辖蓬莱、文登、黄县、牟平4县,治所在今天的蓬莱。苏轼在登州知州任上的时间极短,前后只有5天,但临别登州取道莱州时,写下一篇雪诗《过莱州雪后望三山》:“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苏轼诗中所言的下雪地,都在今天的胶东半岛或接近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区。

近些年,山东省中西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而烟台威海的降雪较为频繁,对此山东气象台台长杨成芳有过研究分析,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内陆地区和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产生机制不同的缘故。”在冬季,山东内陆地区和河南、安徽等地一样,产生明显降水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二是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充足水汽,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冬季冷空气来得频繁,而能够提供水汽的西南暖湿气流始终盘踞在南方没有北上——这和大气环流异常有关,山东内陆地区就不会产生大范围的显著降水。山东半岛则比较特殊,冬季有两种降雪,除了与内陆地区同时发生的大范围降雪外,其中的冷流降雪(国际上称为海效应降雪)的水汽来源于渤海而不是南方。也就是说,胶东半岛的沿海特质,给其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下雪条件。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责任编辑: 高翔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