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经历留学美国艰苦岁月,难舍“拾荒情结”

2020-04-03 10:00: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所谓“拾荒”,就是“捡破烂”。

老一代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捡破烂”的经历。不过,美国的捡破烂倒不同于我们寻常理解的国内那种。

“穷学生”捡桌椅

上世纪90年代,我先生早我半年到美国留学。房东把小卧室租给我先生,屋里只有一张单人床垫,是上一位房客留下的,其实也是他捡来的。

我先生住下后就琢磨:写作业要桌子,到哪儿弄张桌子、搞把椅子?穷学生没有钱,别说买新家具,连饮料机里25美分一罐的可乐也舍不得买。于是乎,我先生咬定一个字:捡!

去哪儿捡呢?美国人有个习惯,他们自己不要的东西,觉得也许别人用得着,就放在路边或垃圾桶边,让想要的人捡走。所以路边的、垃圾桶边的东西可以捡。反之,别家草坪上或停车道上的东西,千万不能拿。

我先生先在楼前楼后逛,又到垃圾桶边上看,再到周围的居民区里找,终于在一户人家门口的马路边捡到一张小桌,又在垃圾桶边捡到一个老板椅。先生欣喜若狂,连拖带拉把东西捡回家。

小桌裂了条大缝,铺上纸板还能凑合;老板椅少了个小轮子,先生就在缺损处垫上捡来的旧书。如此一来,老板椅就成了固定椅,不能随意滑动,稍不留神就会一屁墩儿坐在地上。先生风趣地说:这样可以防止打瞌睡。

“废物利用”有门路

半年后,我赴美与先生团聚。单人床垫不够睡了,要换双人床垫,还是一个字:捡!

就在我来美国前几天,先生一早出门,刚巧看见马路边被弃置的双人床,还有一个小冰箱。他赶紧叫来房东夫妇,帮着他把双人床和小冰箱搬回家。先生又拿消毒液把床和冰箱翻来覆去擦洗几遍,心满意足地说,老婆来了有地方睡了,买了吃的也有地方放了。

不仅我们的东西是捡来的,房东的床、沙发、电视也都是捡来的。那个破电视只有声音没有图像,全当练习英语听力了。

有时候有人毕业走了,会特意群发电邮通知大家:有些东西便宜卖了,有些东西免费送,欢迎大家来买来捡,吸引很多人上门“淘宝”。

美国还有一个地方,摆放弃置物品供大家免费取用,那就是“教会”——废弃的家具、餐具、服装鞋帽、儿童玩具,甚至书籍、电脑、钢琴等,统统被捐到那儿,经过整理、清洁、分类后,被分发给需要的人。

后来,我们重新租了房子,想布置一下房间,就到教会领取一套餐桌餐椅,一个三人沙发,还有一套餐具。等我们毕业离开的时候,又把这些东西还给教会,重复利用。这些东西已经不知到过多少人家里了,也不知最终花落何处。

忆苦方知甜

除了不用花钱的“白捡”,还有一种捡,属于半买半捡,就是到“庭院甩卖”或是“车库甩卖”时去买旧货。

每逢周末,很多人在自家院子或车库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旧物。他们并非以此赚钱或谋生,而是作为“享受生活”的方式。出售的物品琳琅满目。我曾买过1美金的照相机、50美分的榨汁机、25美分的旧电话……还有一大套餐具,二十多件只要5美金,用了很多年。

我还听说,有人在这种“甩卖”上淘到值钱的古董,比如清朝家具、大师画作等,可惜幸运之神从未眷顾我。

在美国,“拾荒”有时是因为经济拮据的原因,比如我们这些老留学生,但也有很多时候,捡东西并不是因为“穷”,而是一种乐趣。我认识一个犹太老太太,非常有钱,可是她还是热衷于捡东西。有一天她拉着我,给我看两幅油画,说是从一户人家扔掉的垃圾里捡来的,那高兴的神情就像个小孩子。

眼下“小留学生”们物质生活优越,恐怕很少有人有“拾荒“的经历。

二十多年过去,我们早已从“捡东西”变成“放东西在路边让别人捡”了,像除草机、下水道疏通机、婴儿车等都被我们放在路边赠予他人,给教会和其他慈善机构捐赠了不计其数的衣服、日用品、家具、电器。

可是,我心中似乎仍有“拾荒情结”,每当看到路边有个破旧的沙发或者柜子,都要停下来看看,围着它们走几圈,摸摸敲敲,最后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

对于我们老留学生来说,“拾荒”并不是一件让我们感到羞愧、难以启齿的事,而是一段磨练意志的经历,没有“拾荒”的苦,哪有后来的甜?逢年过节,同学朋友聚会时,我们还时常聊起各自“拾荒”的趣闻,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有谁知道,笑声中包含着多少奋斗的艰辛和汗水……

(童峥/《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 李毅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