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廉的硬核

2020-09-16 10:00:01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五代时期的袁聿修为官清廉,任吏部尚书十年,没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要知道,其任尚书的北魏到北齐,尚书台郎向上司送礼拉关系已成惯例,在这种背景下,袁聿修能保持清廉实属不易。

武成帝大宁初(562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地方官员得失。兖州刺史邢邵与其在尚书台时有旧交,考察结束后,刑邵派人送白绸作礼物。袁聿修不仅退还白绸,还写信给邢邵说:“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贵。”意思是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枝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旧交故友面前做到如此,尤其难能可贵。这个故事虽反映袁聿修的清廉,却也与大多清官轶事没什么不同。可若把袁聿修一生连贯起来看,其清廉就颇具特色了。

袁聿修生于乱世,朝代更迭十分频繁,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五个朝代。他在五个朝代为官63年,令人叹服的是无论朝局如何变化,皇帝如何更替,袁聿修始终都做到清正廉洁,并由此获得“五代清郎”的美名。

支撑“五代清郎”美名的是袁聿修在五代时期对清廉的坚守。假如其有“湿鞋”行为,就可能成为四代三代清郎,甚至是贪官。正是不折不扣地持续坚守,才养成其清廉的品德,锤炼其清廉的行为,书写其清廉的人生。所以说,坚守是袁聿修清廉的硬核,推而广之是所有清官的硬核,只是因为袁聿修的特殊经历,令这硬核显得更为突出。

清代的汤斌,在陕西潼关道和江西岭北道任职时,不贪污受贿,仅凭俸禄养活一家老小,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几乎不沾荤腥,每日三餐都以豆腐汤为菜,因此被人称为“三汤巡抚”。试想,一定不会有相关部门或人员现场监督汤斌的饮食,以汤斌的职位和权力有条件通过贪污受贿改善家人的饮食,吃豆腐汤纯属自愿。几年一日三餐豆腐汤,表面为饮食习惯,实则是汤斌为官清廉的坚守。

毛泽东曾有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此话形象地阐述了做事长期坚守的不易。做好事如此,保持清廉亦然。没有天生的贪官,每个贪官都有违法乱纪的“第一次”,“第一次”就是放弃清廉的坚守。因此,坚守才是清廉真正的硬核。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修改完善了一系列党纪党规,但仍有官员以身试法。袁聿修在腐败成风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然而,在清明盛世时,却也出现了贪腐的害群之马。所以,无论是制度,还是环境氛围,都不是清廉的决定因素,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官员坚守的前提下才能充分体现,它们最大的作用是让清廉的硬核更硬。

清廉的硬核在内而不在外,在己而不在他。清廉的硬核在心正心清心廉的坚守,有了这样的硬核,就能像袁聿修,不问何时,不论何职,不看环境,不管制度,百分之百做到清正廉洁。

(阿金/《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 王玉霞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