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董小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2020-09-19 10:00:03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在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在这次疫情中,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两轮冲击,第一轮是国内疫情暴发,各地封城封区,全国停工停业;第二轮冲击是国内刚刚迎来复工复产,国际疫情加速蔓延,企业出口订单或取消或延迟,产业链供应链再次受冲击。当前,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多措并举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对推动经济增长和国家产业安全至关重要。

中间品贸易特征: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有全球视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生产工序空间分离为特征的垂直专业化,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兴起。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到产品分工进而走向要素分工,实现了经济全球化下“市场一体化”与“生产分散化”的统一。以要素分工为表征的国际分工新格局,意味着资本、资源、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并进行优化配置,而中间品贸易则是各国生产要素分工合作的直接载体。由于中间品穿越国境的次数增多,全球生产链在拉长。这一趋势在全球分工程度最高的制造业体现得尤为明显。随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大大增强,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宏观经济之间的联动性不断深化,相互依赖的程度因此而日益加深。生产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体系基础上进行。“无国界生产”体系逐步形成,促成了全球贸易模式由货物贸易向任务贸易的转变。中间产品沿着价值链反复跨越国界流动,中间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基于OECDBTDIXE双边贸易数据的测算,在全球制造业进出口中,中间品占80%左右,资本品和消费品则处于20%左右。我国加工贸易中也包含了大量中间品贸易,在其他贸易方式中,中间品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产业链供应链是连接世界经济的血管。这次疫情全球蔓延,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正遭受近40年以来最严重冲击。随着人员交流受限、国际运输物流不畅,中间品贸易呈迅速下降态势,更为严重的是,原材料和零部件严重短缺,产品库存面临枯竭风险。其传导机制表现为疫情暴发所引发的最终需求的严重缩减迫使相关企业作出存货调整,随后通过全球价值链冲击迅速传导至整个上下游环节,且产生“放大效应”。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很多产品需要在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内实现。中国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必须有全球视野,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在国际分工新体系中谋划并确立中国特色的竞争优势。

价值网络结构: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需要系统推进

按照功能,一个完整的全球分工与协作由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三个部分构成。价值链活动,是指通过上下游企业价值创造,不断改变产品的性状、赋予其功能属性,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活动,是指商品的物理空间转移,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商品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之间的转移和交接过程,物流成本以及流畅程度,决定了供应链成本。产业链活动,是指不同产业上下游通过信息传递、知识共享在价格、产量、策略等方面实现纵向协同。分工深化的程度差异全面反映在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价值网络的结构差异上。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不同类型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价值网络的良性循环。如果说价值链是从利润层面考虑,即企业处于价值链什么位置,决定其利润空间大小;供应链则主要从物流成本考虑企业之间的连接;产业链则是从宏观管理角度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行业之间有序安排。

全球分工与协作的价值网络结构,决定了我国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时,要有系统性思维方式:在价值链方面,多途探寻升级之路。在传统分工格局下,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控制整个价值网络的演进方向,发展中国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事的是标准化的生产环节。我国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升级:或是沿价值链两端升级,或是给传统制造业赋能,在价值链中间环节“就地”转型升级。在供应链方面,打造中国的国际物流巨头,保证正常商品贸易通道畅通,确保作为供应链血脉的国际航空、陆运、海运大体畅通。在产业链方面,各地政府要鼓励当地企业,破除以往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品系和资本壁垒,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相互“融通库存”,尤其是要融通本地其他企业急需的中间产品,尽最大能力弥补产业链缺口。

产业链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经济马赛克”

产业链集群可以被定义为众多企业在某一地理区域上的集中现象和过程。日本学者详细总结了亚洲和非洲19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归纳出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即产业集群分为两阶段,斯密式增长阶段(数量扩张)和熊彼特式增长阶段(质量提升);从数量扩张阶段到质量提升阶段的转变,就是产业集群的升级。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形成后,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刺激创新等多种方式,提升产业聚集区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力远高于非集群地区。产业链集群不仅能更高效地整合资源,降低交通运输成本,而且产业链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集聚于邻近的地理空间,可以降低供应商的违约风险。在经济全球化和本土化共同作用下,产业链聚集某一地区形成“经济马赛克”,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这次疫情中,我国苏州、重庆等地的电子制造产业,在疫情期间订单不降反增,这是因为其产业链上80%的零部件都能够在本地生产供应。相比之下,那些“散兵游勇”式的中小微企业受冲击最大。

因此,为了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一方面,推动产业集群纵向延伸,即从产业上游的研发机构、原材料和零部件及配套服务的供应商,至产业中游的加工、制作、组装等制造商,并向下游延伸到产品或服务的营销网络,不同价值创造环节都聚集于某一地理空间内。通过拓展上下游企业,延伸境内产业链长度。由于这种地理空间的优势,促使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更为稳定。较著名的产业集群有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我国浙江的“义乌商圈”,都充分发挥了产业链的纵向集群效应。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集群横向延伸,即将那些产业链上某一链环,从事同一价值创造活动的同行企业,聚集于某一地理空间,形成规模效应。现阶段,要充分利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大城市群等优势地理空间,充分发挥产业链的横向集群效应。

本国供应体系完备: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国家安全网

疫情不只改变着微观企业的命运,也在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的秩序。近期看,目前各国实施封锁措施,疫情已在不同程度打破了全球供应链的纽带。长远看,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对全球化产业链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认识到全球供应链极易受到破坏,从产业安全考虑,也不能过度全球化。这也许是这次疫情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冲击。疫情正在破坏全球制造业的基本原则,一些公司正考虑缩小多步骤、多国家供应链。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向经济地区化转变,所谓的“地产地销”现象已经发生。疫情期间,各国政府都强烈意识到产业配套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美欧呼吁一系列重要的制造业环节回归本土,日本经济刺激计划中也出现类似“改革供应链”资助项目。疫情过后,各国政府会强调扩大内需,鼓励消费者“消费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种趋势对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全球价值链在一段时间里存在的本土化趋势,我们一边要向全世界发出积极声音,缓和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的不安情绪,强调全球化的重要性和内在的价值。同时,要顺应全球趋势,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确保本国供应体系完备性,在产业安全前提下寻求价值链增值,努力形成更深层次逻辑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董小君/《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 王玉霞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