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曹雪芹的谋生手段和收入

2020-09-23 10:00:01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收入跟小商贩相等

曹雪芹的家庭属于清朝八旗上三旗之一正白旗的“包衣”,清军入关后,曹家世代都在内务府任职,这些背景给曹雪芹带来了一些好处,譬如到了上学年龄,他可以去不收学费的公办学校就读,而且还能领到一些生活补贴,而不在旗的汉人却享受不到这种福利。

大约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曹雪芹进了咸安宫官学读书,这所学校收的学生主要是内务府三旗子弟,平日教汉文,也教满文,学生基本包就业,毕业后有机会去内务府、六部和地方衙门当小科员。

曹雪芹在咸安宫官学成绩怎样,于史无载。有意思的是,大约二十年后,那个后来成为清朝最著名贪官的和珅也到了咸安宫官学就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曹雪芹跟和珅是校友,而且还是和珅的老学长。和珅刚入学的时候,曹雪芹还没有去世,假设咸安宫官学举办校友会,那么一个未来的贪官和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有可能见上一面的。

从咸安宫官学毕业后,曹雪芹极可能去了内务府,做了一个没有品级的笔帖式(负责翻译、抄写、计算和其他杂务的文职科员,有的拥有七品、八品官衔,但大多数没有品级)。

在内务府没干多长时间,曹雪芹跳槽去了右翼宗学——专供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中没有官爵的宗室子弟就读的公费学校——教书,可能做了教习,也可能做的只是助教。

大约在右翼宗学干了三年,曹雪芹辞去公职,搬到北京西山某个小村子里当隐士去了。

传说他还给某个满清贵族当过家庭教师,具体在什么时间,暂不可考。只知道那个贵族给他的待遇很低,也不够看重他,他再次辞职,炒了人家的鱿鱼。

做笔帖式和宗学教师的待遇并不高,我们看康熙年间在江宁织造府任职的笔帖式发薪记录,一个七品笔帖式一年下来实际能领的工资只有36两。曹雪芹这个笔帖式是没有品级的,年薪应该更低。至于宗学教习,年薪是48两,助教的年薪则只有24两。家庭教师收入更低,跟曹雪芹同时代的某徐姓举人在一富人家里当家庭教师,吃住之外,一年能挣30两。曹雪芹不是举人,是个秀才(一说曹雪芹中过举人),以秀才身份当家庭教师,薪水不大可能比举人高吧?

每年一笔助学金

好在曹雪芹还有一笔津贴:助学金。

曹雪芹是否中过举人,说法不一,但他肯定中过秀才。秀才中举之前,还要定期再参加几次选拔考试,考试成绩特别好的秀才,可以做廪生,廪生能领一笔助学金。这笔助学金有多少呢?据《清稗类钞·教育类》记载:“岁给四两。”一年只有4两。加上这笔助学金,曹雪芹一年的收入应该在30两到50两之间。

年收入一两万,跟乃祖曹寅比,天差地远,跟普通百姓比是高还是低呢?曹雪芹同时代的文学家洪亮吉说过,一个小商贩一天能挣100文,一个教书先生一天也能挣100文,一个低级工匠忙活一天的收入也是100文,可见士、工、商三个行业的平均年收入不会低于4万文。当时900-1000文铜钱能兑换一两银子,4万文大约相当于40两银子到45两银子。这么一对比,曹雪芹的收入跟小商贩小工匠和普通教书先生的收入大体相等,考虑到他经常换工作,其实际收入可能还要低于小商贩小工匠的平均收入。

现在对曹雪芹的主流看法是,此人幼年锦衣玉食,成年后很清贫,吃了不少苦。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这个看法相当靠谱。

他是个全才

曹雪芹在某些方面确实称得上全才,一点儿也不夸张。

首先,他会刻章,怎么选料,怎么运刀,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得心应手。

其次,他会糊风筝,还能自己设计出很多新鲜的样式,譬如能让风筝发出雄壮高亢的钟鼓之声。放风筝放得也出神入化,能同时放起八只风筝,让它们在空中表演老鹰捉小鸡。

再其次,他精通编织技术,会用青草、柳枝和竹子编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另外,还会捏泥人,会雕竹器,会像一个巧媳妇那样织补衣服。《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得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然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这些绝活儿实际上是曹雪芹在做,而不是晴雯在做。

最后,他还是个美食家兼大厨,不但懂吃,还擅长烹调。他的好朋友敦敏是北京土著,没吃过淮扬菜,他说:我做给你尝尝。挽起袖子操刀下厨,三下五除二做了一道“老蚌怀珠”,敦敏一尝,鲜得差点咬掉舌头。

曹雪芹之所以会这么多手艺,原因有好几个——

第一,他聪明,这一条看《红楼梦》就能看出来,一个笨人累死也写不出那么多生动的人物和那么多丰富的细节。

第二,他是世家子弟,吃过见过,家道完全败落之前,每天见到的东西不是精雅的艺术品就是精巧的艺术品,老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得多了,自然而然能掌握几手绝活儿。

第三,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个曹雪芹在某些方面跟《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有一比的,至少两人都曾长时间的“不务正业”,有时间有资本也有兴趣去玩。

手艺也养家

鉴于曹雪芹有这么多技艺,所以老是有人请他帮忙,有时找他鉴定字画(忘了说了,曹雪芹还很擅长鉴定字画,敦敏曾说:“鉴别字画,当推芹圃。”),有时向他请教技术。曹雪芹从北京城里搬到西山后,一退伍军人找他帮忙,他当场教人家糊风筝,那军人学会后,开了一家小店,专做风筝,挣的钱居然能养活一家老小。曹雪芹也很惊奇:“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看来他还不知道被他视为游戏的那些技艺竟然能变成谋生手段。

曹雪芹写贾宝玉“不通世务”,也许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确切说,他不是不通世务,而是不愿通,不屑通,曾经也不必通。他的父祖辈赚了那么多钱财,如果不是因为康熙南巡和雍正抄家,足以保证他们几辈子衣食无缺,由着性子玩就是了,干嘛要去通世务呢?

可是到了靠山坍塌、家产散尽的时候,钱需要自己挣,家人需要自己养,他又不得不去通通世务。于是,他教书,画画,给官僚做清客(曹雪芹曾做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师爷),只要能挣钱,又不过于违背自己的性格和原则,什么工作他都干。

靠皇帝系列一举成名的作家二月河,在《乾隆皇帝》中写到曹雪芹靠糊风筝养活老婆孩子,虽是小说家言,应该也是事实。

(李开周/《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 王玉霞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