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庄子与孟子缘何“互不搭理”

大众日报记者 ​《今参考》推荐

2020-12-21 10:00: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孟子和庄子同为战国擅长辩论的学界翘楚,非但没有谋面,甚至在各自著作中也从不提及对方,缘何?

庄孟不但同时,而且孟子所处之邹国与庄子所处之楚地并不遥远。更重要的是,孟子以儒之正宗自居,庄子则是批儒的“急先锋”,庄子缘何不批孟子?

庄孟不见面,不相互评论,当与其个人追求有关。孟子肩负“舍我其谁”的天命之感以救天下,庄子则以“急流勇退”的方式隐于世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干脆“冷处理”罢了。

看看今天的学术界,即可明了。以哲学界而言,研习中国哲学与研习西方哲学的学者,即便近在咫尺不交往者比比皆是。更何况,因学术观点不同而导致友谊决裂者亦非罕见。人之“执着”,由此可见一斑。

庄孟之时,虽然儒道并起,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必然对立,更不意味着庄子对儒学彻底否定。庄子批儒,批的是“假儒”。对于真儒,庄子未必反对。譬如,对于颜回,庄子非但未有任何揶揄,反有诸多溢美之辞,盖颜子乃真儒者也。

其实,对于孔子,庄子亦很少揶揄,至少《内篇》中的孔子大抵以正面形象出现。以此观之,庄子对在世的孟子不置一词亦可理解,因孟子亦是世之真儒,而非借孔子之名糊口的假儒、腐儒,自然无须臧否。从孟子的角度来看,作为隐士的庄子在道德上亦无甚瑕疵,故亦无须评点。

学术渊源的契合性,似乎也可为二者“不相攻击”提供参照。庄子之学固然承接老子,但就义理而言,同儒家多有契合。章太炎甚至有“庄子之学来自儒门颜回”之说,认为“道家传与孔子为儒家,孔子传颜回,再传至庄子,又入道家了”。

梁启超在《儒家哲学》中亦有同论。他认为,庄子的学问传自田子方,田子方的学问传自子夏,子夏则是孔门弟子。

另外,庄孟二人是有机会见面的,因为庄子和惠子有往来,惠子为梁相,而孟子在梁颇久。“但孟子本性不喜欢和人家往来,彼此学问又不同,就不会见了。”章太炎此说,甚确。

关于这一点,德国哲学家给予了更多的例证。譬如,黑格尔在其著作中就很少提及同时代的哲学家。以《小逻辑》为例,不但只字不提同时代哲学家叔本华的名字,即使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康德、费希特、斯宾诺莎等人,也很少提到。盖其人性情如此,岂奈它何?

更何况,庄子脾气古怪,楚威王遣两位大夫聘他做相都不干,一般人见他估计也难——性情同样高傲的孟子,难道会主动去吃闭门羹?

除了个人性情之外,也许庄子在当时并不出名(其本为隐者)是另一个影响因素。诚如朱熹所言:“庄子当时亦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另有杂家著作《尸子》曰“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没有提到庄子。《吕氏春秋》也有类似的论断,从老聃数到儿良,偏偏漏掉了庄子。

庄子一直被遗忘,两汉400年间竟无注庄子的。如此一来,孟子不见庄子自是情理之中了。不过,既然楚威王想聘庄子为相,至少说明庄子当为一时名人,庄孟不相逢恐怕更多是性情使然。

此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孟子同告子、庄子同惠施,皆是天造地设的“绝妙搭档”。既然二人各自都找到了“知己”,何必再找“第三者”?

不过,倘若两位思路各异的雄辩大师也来个“儒道之辩”,当撞击出何等的思想火花?惜乎,历史已然翻过,没有给出这个机会,这对中国乃至人类思想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郭继民/《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 王玉霞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