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下石硼村:将红色文化、风土民俗融入绿水青山

大众日报记者 陈巨慧

2020-01-11 10:38:32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位于马石山南麓山谷之中。该村清康熙十五年立村,是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堡垒村。由于交通闭塞,在青山环绕的下石硼村也是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全村203户,532人,其中,贫困人口14户25人。近年来,依托胶东育儿所、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下石硼村突出“红色密营”主题,利用36间古房恢复重建了新华制药厂、秘密医院、枪械维修所等红色遗址,同时探索“红色+绿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挖掘自然景观,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规划发展深山蜂蜜采收游、攀岩运动游,推广采摘园和农家乐吸引休闲游,让更多的游客走进山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2017年,该村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入选为威海市“十大精致乡村”。

2019年12月18日,记者来到下石硼村时,零星小雪飘落,青砖黛瓦石壁的民居与石板巷道旁的古井、石磨、老树一起沉浸在静谧安详之中。怪石嶙峋的河道里,晶莹的薄冰正将潺潺细流慢慢覆盖,一群白鹅在河滩处缓缓踱步。村子东北方的小山头,是老党员王元连的养蜂场,也往往是这个小山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随着气温接近零度,王元连把130箱蜜蜂合并成了70箱,又给蜂箱加盖了塑料布和草帘,往日“唱着歌”“跳着舞”给王元连“打工”的上百万只小精灵们此刻也安静了下来。

69岁的王元连曾是村党支部书记,从部队退役之后,他回到下石硼,在村里的小学教过书、干过校长,后来到村委会一干就是30年,守护着这片养育他的绿水青山。8年前,他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全心投入蜜蜂养殖,继续书写着他与大山的故事。

“铁血丹心马石山,红色秘营下石硼”。王元连告诉记者,革命战争年代,下石硼村山高林密,对敌斗争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我做过统计,我们村1937年前入党的老党员就有11个,我的父亲王维宽便是其中之一。他冒着风险秘密发展党员,主要的身份是胶东兵工厂的机械木工,负责枪托、手榴弹木把的制造。兵工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固定的厂址,起初在掖县等地工作,后来转移到崖子、沙家、上下石硼一带秘密工作。在下石硼我父亲带过一个徒工叫王守新。部队南下,王守新去了南京,我父亲留在后方,后来在村里从事木业工作。”

进入和平年代,当年对敌斗争的地理优势却成为下石硼村经济发展的羁绊。上世纪70年代,从部队转业回乡后,王元连也被困在了深山里。“山路特别难走,来了客人我们都要问他是走‘人道’,还是走‘驴道’?‘驴道’要绕很多弯,但是好走一点。‘人道’直上直下,走不了车,病人去镇医院要用担架抬,送头肥猪去屠宰场也得用担架抬。”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下石硼村拥有山峦3700亩,可那时候,王元连还不知道他们祖祖辈辈倚靠的大山究竟能带给他什么。他知道保山护林很重要,在村里组织了8个人的护林治安队,时时防御山火。“那些年,我有时候一年到头连100块钱工资都拿不回家。我不拿工资,也要给护林队发工资。护林队发现火苗,在第一时间内将火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

王元连怎么也没想到,他守护了30年的马石山及周边原始山林,如今的每一朵鲜花都是“为他而开”。上世纪90年代末,王元连终于在大山里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我发现有南方人在这边养蜂,他们能利用我们山里的资源发展副业,为什么我就不能?”起初,王元连跟着安徽的养蜂人学习蜜蜂养殖,后来便自己买来专业书籍自学。从最初的5箱蜂开始养起,20年来,王元连的蜜蜂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养蜂130箱的他,年产蜂蜜四五千斤,注册的马石山花品牌,已衍生出8个系列的产品。

“把蜜蜂管理好了,蜜蜂就给你打工,它可以在半径七八里地的范围内采蜜,把山林保护好了以后,这个资源就是了不得的。马石山方圆20里没有污染源,花期特别长,从清明开始,杏花、樱花、大花溲蔬、槐花、山月季、枣花、金银花、板栗花、益母草、荆花、香薷、菊花等花期不间断,是绿色天然的蜂蜜谷。”王元连告诉记者,威海市派乳山市乡村振兴服务队来山里考察,发现养蜂是速效致富项目,一箱蜂大约1000元,蜜粉源盛花期,一箱蜂十天内可产二十多斤蜜。市里准备投资10万元发展蜜蜂养殖,连投两年,这个任务也交给了他。之前已经带了七八个徒弟的王元连开始寻觅新的蜂场,带老百姓一起养蜂致富。“现在马石山南线、北线、西线交通太发达了,从308国道青山入口经过枣林、乔家到马石山的这条路修得太壮观了,以前想都不敢想。我门前这条小路政府也给铺上了水泥路面,客户开车直接就能到院里来。感谢国家给老百姓解决了根本性的大事。”王元连说。

近年来,乳山打造“红色乳山”文化产业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对马石山、胶东育儿所沿线46个村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古迹旧址实施保护性开发,聘请专家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将红色文化、风土民俗融入绿水青山,打造了一批饱含红色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形成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环形红色旅游路线。

在下石硼村美丽乡村建设中,乳山市和诸往镇共投资3000多万元,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村落,开发绿色生态资源,修缮了南天门、五峰楼、棋盘石、三鸽堂、九龙水库等自然景观点,连点成线,将下石硼打造成一处浑然一体的休闲徒步观光体验区。以村集体为主体,投资10万元创建了乳山市石泉樱谷旅游有限公司,利用线上线下销售,将村民的农副产品统一包装销售,逐步叫响了“石硼人家”品牌,打造“山里桃子”“石硼蜂蜜”“马石山擀杖叶茶”等特色农产品。如今,村里发展起特色农家乐4户,打造休闲采摘园2个,2019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

海英农家小院是52岁的王海英在自家房子里经营的农家乐。王海英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年轻的时候王海英也打过工,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更恋家了。2017年,村里发展红色旅游,鼓励妇女们开办农家乐,做得一手好饭的王海英积极响应。

王海英家在河西岸,三间正屋前几年刚刚装修过,干净宽敞,东屋自家居住,中厅是厨房,西屋有一个5米半长的大土炕,里面还放了一张能坐十几人的大圆桌。“冬天是旅游淡季,客人不能在院外的花架下吃饭了,就在这屋里吃。我们这都是家常菜,炖个土鸡、做个咱河里的鲤鱼、鲢鱼什么的,我年轻的时候还考过一个初级面点师证,现在可派上用场了。”王海英说,旺季的时候,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四五桌客人,比过去每年多收入一万多元。

“以后民宿还要增加一部分收入呢。”诸往镇宣传委员张弘告诉记者,乳山市妇联在下石硼村开展巾帼居家创业就业活动,通过村里的旅游公司,与12个农户签约,发展民宿。王海英已经签好了合同。这个寒假,乡村“小捣蛋”冬令营率先在下石硼村开营,未来,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等乡村体验活动也会在下石硼村逐步开展。

“冬令营一个孩子一天的住宿费是10块钱,早餐10块钱,午餐和晚餐都是25块钱。”钱不多,但以后客源逐渐增多,对于村民们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王海英也在盘算着扩大农家乐的规模,把厨房搬去厢房,腾出更大的空间接待更多的来客。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巨慧 报道)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签审: 王佳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