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即墨政法员队伍“家门口”化解矛盾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晓帆

2020-05-25 14:01: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真是太感谢您了,既帮俺解决了房屋的产权问题,也帮俺修复了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近日,在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王演庄社区,当事人赵某拉着社区政法员于锡中的手激动不已。

据了解,赵某父母名下的房基地有六间房屋,父亲生前口头承诺将东边的四间房屋留给赵某做婚房,不幸的是父亲在赵某婚前去世,赵某本想将四间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可是招来了自己母亲和两个女姊妹的反对,一气之下,赵某和妻子搬到外地岳母家居住,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牵扯到学籍问题,无奈的赵某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社区,通过求助社区帮忙来解决房屋产权。政法员于锡中在听取当事人的诉求后,随即展开调解工作。

调解过程中,参与调解人员首先各自发表了意见,然后出示了携带的证据材料,于锡中针对双方的意见,归纳了争议焦点,即争议房产的权属、是否进行过分家析产……对这些关键问题双方各自阐述了意见。

身为一名拥有丰富经验的法律工作者,于锡中一边详细地做着笔录,一边不停地分析思考,很快抓住了矛盾的突破口。他本着既尊重实事又互谅互让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劝解调停,最终赵某与其母亲和姊妹达成协议,同意将房基地的四间房屋过户给赵某。

“梳理案件,开会研判,入户走访……”像政法员于锡中一样,南泉社区政法员郭吉强自上岗以来,每天刺促不休,忙忙碌碌成为他工作的常态。

“这次把话说开了,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咱们以后还是好邻居。”很难想象就在数日前,当事人万某和当事人于某还是处于针锋相对,一言不合就开骂的敌对状态。原来,万某和于某是一对邻居,因为一些琐事产生矛盾,常年争吵,郭吉强通过村庄了解到现状后,主动上门做两户家庭的思想工作。这期间也受过白眼,吃过闭门羹,但作为一名有着30年工作经验的合同民警,他始终没放弃,多次不厌其烦、细致耐心地劝说,最终使双方家庭重归于好,化解了多年误会,两家人互相道歉,握手言和。

能够实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主要得益于蓝村镇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建立一支政法队伍,搭建一个管理平台,统筹六支社会力量,发挥五大治理效能,形成覆盖全面、触角灵敏、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1165”社会治理体系。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先要注重能力建设,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政法队伍,对此,蓝村镇创新性的将政法员队伍延伸到最基层,由责任心强、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法律法规的人员担任社区政法员,并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协助社区党委书记开展案件调处、信访维稳、平安建设等工作;村居政法员由村党支部副书记或党支部委员担任,协助村居党支部书记做好村居社会治理,实现政法员队伍的法治化、专业化。同时配套建立了督查考核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调研走访制度,推动政法员职责落到实处,为做好社会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就是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随着蓝村镇创新推行“1165”工作机制的深入实施,社会治理成效日渐显现,微信工作群频频出现社区和村庄政法员发来的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案件的“捷报”,“1165”工作机制运行50多天来,先后化解矛盾纠纷案件22起。“有事就找政法员”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共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正逐渐在蓝村变为现实。

“今后,我们将在‘1165’工作机制开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把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更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蓝村镇党委副书记于宗志说。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帆 通讯员 徐宁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扬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