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调查研究切莫“建议”了之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张浩
2023-04-18 08: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这也就决定了“建议”可以是调研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却不能是调研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调查研究工作要取得实效,就要坚决杜绝为调研而调研,不能将工作仅仅停留在“建议”层面“一提”了之。
现实工作中,有的同志没有弄清楚为何调研,如何调研以及为谁调研,片面地将调研的最终目的和调研报告直接画等号,认为只要交上一份报告就是完成了调研任务,以致于东拼西凑,“拍脑袋”决策,为“建议”而建议,根本不考虑能不能解决问题。有的没有后半篇文章这根弦,“建议”字里行间只提工作要求或者方向性的措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貌似在建议别人开展工作,实则将自身的落实责任撇得干干净净。有的也调研了、也出成果了,但是一看落实费精力、协调有难度、制度“管不着”、领导“看不见”,宁愿抱着对策建议“睡大觉”,这样的建议即使再务实、再有力,也是“白条一张”“白忙一场”。
“‘建议’了之”必须坚决反对,因为这是作风问题、态度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之所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旨在进一步优化作风,推进工作走深走实,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办点好事实事。而以“混”字当头、“拖”字当头做“建议”工作,调研就容易流于形式主义,影响调研工作效果,甚至掺假带虚,造成新的问题。要明确调查研究不是“额外”的工作、不是“别人”的工作、不是走走形式就可以的工作,调研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是更好了解并推进工作的抓手。
调研工作越是接近尾声、越不能放松。
在责任上要落“实”。聚焦主责主业,强化责任担当,把解决问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要既注重当前又着眼长远,以“三张清单”为抓手,对“建议”进行再深入、再转化、再创新,以达到能察实情、能办实事、能出实效的真质效。
在机制要上抓“长”。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相融合,建立常态化转化机制,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范围大小,分门别类加以整理,通过建台账、明时限的方式,让相关责任人“认领”,对短时间能解决的要马上办,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要督促其和群众说清楚,同时公开办理进度、置于“阳光”之下。
在作风上要从“严”。坚决打击“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弄虚作假现象,以“没完没了”的劲头紧盯整改落实情况,对措施执行过程实行倒查问责、严肃惩处,要“回头看”更要“回马枪”,坚决杜绝“雨过地皮湿”的行为。在问效上要较“真”。重视群众满意度,重点关注12345热线、信访、网络舆情反映的群众诉求,及时掌握成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推进措施,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切实把调研成果固化为改进和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
(作者:王玮,单位:费县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