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技术判断与价值判断

大众日报记者 张兆友

2023-05-09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今年全国两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李强总理在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提出,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如何理解技术判断和价值判断?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要从学理上作答,我们需要引入一组新的概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概念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提出的。前者注重手段、条件、形式和程序,强调结果和效益的最大化;而后者注重目的、理想、内容和实质,强调行为背后真正的价值和含义。从实践层面来看,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二者互为根据、相互支撑。

更通俗一点来理解,我们可以看看今年2月,发生在浙江建德的一个故事。邹先生儿子因工作原因,需要邹先生母亲的死亡证明。邹母于1992年去世,现在的系统里根本查不到详尽资料,当地派出所民警几经周折,才通过户籍库找到相关信息。人在外省的邹先生恳请派出所把母亲的照片寄给自己,留个念想。民警了解情况后表示:照片要留档,但自己会翻拍一张,修复后寄过去。

如果单从技术判断上来看,根据过往经验、条文规定等,那么民警只需遵照所谓公事公办的程序,用一句“照片不能给,我们需要留档”就可以打发邹先生,可以说是“正确地做事”。但民警却把这份个人需求当作“分内事”,从价值判断出发,与群众共情,想方设法替群众解决困难,这才叫“做正确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价值判断与技术判断之间,另辟蹊径,这就是创造性执行能力。

从政府行政的角度说,以人民为中心,决定了在面对棘手问题时,价值判断和技术判断谁在前。显然,如果政府部门日常工作只作技术判断,一些事就容易被搁置。但如果一件事在价值上被认定应该做,那么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创造性地把事情做成,这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思考方式。比如跨区域医保结算、无证明办事等,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在找到解法之前就是没有现成答案,但只要本着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办法总比困难多。

事实上,正确的价值判断往往来源于理想信念。“改革先锋”王伯祥,在任县委书记的五年里,为寿光留下了3.3万个蔬菜大棚,120万亩收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4千家蒸蒸日上的企业,10万多个“万元户”。“为人民服务”是他留给家人的遗嘱,也是这位“百姓书记”用一生践行的信仰。与之相反,今年的春晚小品《坑》讲述了这样一种“躺平式干部”,他们打着技术判断的幌子,实际上是理想信念不坚定,不担责、怕担责,遇事能躲则躲、能拖则拖。时间久了,不仅拖没了投资人、创业者的好感,也磨光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归根结底,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关键是看能不能坚持“价值判断+技术判断”,以政策的创造性执行推进突破性实践。这启示我们,要秉着一颗充满暖意的服务之心,在价值判断与技术判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想尽一切办法啃下“硬骨头”、踢开“绊脚石”、铲除“拦路虎”,让更多的问题被“内部消化”。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总理讲话的原意正在于此。

(作者:张兆友 大众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