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理论周刊4月纵览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山东制造”提质增效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张浩

2023-05-10 09:27: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聚焦现实问题,紧跟时事热点,展开理论解读,作出分析研究。4月,大众日报理论周刊关注了哪些理论热点?

党中央决定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并指出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

大众日报理论版特开设主题教育专栏,邀请省内外专家撰写理论文章。4月推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和《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制造业为何如此重要?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山东,在为制造业加“数”加“绿”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又面临哪些挑战?大众日报理论版相继推出《中小企业如何加“数”赋能》《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加快打造绿色制造新引擎》等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析。

当前,全党正在大兴调查研究。如何确保调查研究务实高效?调查研究中,又发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请关注4月的大众日报理论周刊,及大众日报“调查研究”征稿启事

理论周刊丨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任务。这是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及新型举国体制概念,彰显出新型举国体制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理论周刊丨何谓“大食物观”?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事实上,这并非大食物观的首次“亮相”,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来,“大食物观”多次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及文件中。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意义以及实践,对于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乃至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周刊丨为民族复兴注入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包括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伟大复兴注入文化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理论周刊丨济青如何唱好“双城记”

城市联动是区域分工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从区域全局的角度出发,城市间基于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通过规划政策的真正对接、高端产业集群的合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协同推进、公共职能的制度创新和利益平衡机制的有效建立等,充分发挥联动城市的优势和潜能,逐步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两大中心城市,加快推动济南、青岛双城联动,有利于实现双核引领、优势集聚、错位协同、竞合共赢,为全面优化“一群两心三圈”格局、务实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提供重要支撑。

理论周刊丨数字如何赋能产业链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在过去三十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大幅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

大众日报·先声丨ChatGPT火出圈,人工智能冷思考

随着ChatGPT的爆火,人工智能(AI)开始更多地走入人们的视野。如果说2016年“阿尔法狗”(Alpha Go)大战围棋世界冠军还只是人工智能的“昙花一现”,那么ChatGPT、文心一言所引发的持续热潮则让普通大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人工智能时代要来了吗?

(点击阅读4月4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

理论周刊丨答好六个“如何始终”,解决大党独有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并用六个“如何始终”精辟概括了我们党面临的独有难题,深刻分析了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和破解之道,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理论周刊丨张德勇: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高”在何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论周刊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中小企业如何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我国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当前,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局面,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应主动适应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企业发展韧性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理论周刊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在哪?如何推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明确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内涵新特征,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明了主攻方向和实践路径。

理论周刊丨再提弘扬科学家精神,意义何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内涵,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根本要求作出深刻阐释和具体部署。当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主旋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理论周刊丨深刻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我们要从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深化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

(点击阅读4月11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

理论周刊丨王秋波: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推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论周刊丨曹鸿勇: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世界意义。现代化虽然肇始于西方国家,但绝不等于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发展模式绝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视野和全球视角来观照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惠及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又惠及人类共同利益,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

理论周刊丨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为何?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在总量增长、结构升级、路径转型、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导力量、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优势长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大而坚韧的制造业既是大国经济的“定盘星”“压舱石”,也赋予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

大众日报·先声丨黄春蕾:推动共同富裕,如何发展慈善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理论周刊丨关于民营经济的这次调研,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当前,进入新发展阶段,受多方因素影响,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困惑。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团队在浙江一带就民营经济开展调研。当下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对这些问题,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该在哪些重点方向发力?根据调研,笔者认为,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理论周刊丨调研不能等吃“预制菜”

省去买、洗、切等繁琐工序,热一下就能吃,预制菜如今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成为餐桌上的新宠。但在不少部门单位,有的干部却把调研搞成了“预制菜”的模样:把需要掌握的情况列好提纲,通过“书面调研”的形式安排给基层,然后坐等“半成品”上门。抓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亲自烹饪”,不能等吃“预制菜”,用力走心才能吃到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理论周刊丨调研切莫“建议”了之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这也就决定了“建议”可以是调研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但却不能是调研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调查研究工作要取得实效,就要坚决杜绝为调研而调研,不能将工作仅仅停留在“建议”层面“一提”了之。

(点击阅读4月18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

理论周刊丨如何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4月3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总要求的实质是要求全党将思想统一到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准确理解和全面领会总要求的基本内涵,对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周刊丨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哪些关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复杂性、紧迫性、艰巨性、重要性并存,必须厘清新旧交叠的问题、错综复杂的矛盾,以系统观念把握好各种关系,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理论周刊丨绿色制造:山东如何打造新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理论周刊丨信息化与工业化,如何深度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路径。单有信息化发展,容易脱实向虚;单有工业化发展,难以走出传统老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有效破解资源约束,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只有深入信息化与工业化内部,认清融合的实质,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理论周刊丨建设橄榄型社会,如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理论周刊丨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密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用“人才钥匙”打开乡村振兴“大门”,下足引、育、用、留“绣花功”,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发展一线,用勤劳智慧浇灌田间地头,以创新创业搭建梦想桥梁,更好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理论周刊丨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特产”看似普通,实则大有乾坤,“土”可稳固产业根基,“特”能发挥竞争优势,“产”又为发展持续助力。基层要深入挖掘“土”“特”“产”三篇文章,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点击阅读4月25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

聚焦现实问题,紧跟时事热点,展开理论解读,作出分析研究 周二出版。

投稿邮箱:dzrbllb@163.com,联系电话:0531-85193121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整理报道 策划 任宇波 邵方超)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