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杨丹辉:哪些是未来产业?山东如何加紧驶入“新赛道”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张浩
2023-06-06 07:07: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颠覆性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带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生命科技、新能源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加快孕育发展,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我们立足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变道超车”机遇,汇聚创新与改革合力,加紧谋划布局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培育,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未来产业新赛道
未来产业是基于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全局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关于未来产业的内涵,现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对未来产业的基本特征,各界已有一定共识:
一是相较于传统产业,未来产业的创新活动更具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系统性、融合性,是由材料革命、基础设施换新、通用技术迭代和生产组织方式再造互促共融的跨学科、跨组织创新,集中体现了新科技革命的群体性突破;
二是未来产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硬件层面兼容互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超强算力以及高性能智能硬件为支撑;
三是数据成为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要素,数据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和开发利用推动制造范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进而改变要素定价和收益分配机制;
四是未来产业发展与能源转型相互促进,共同助力人类社会迈向“碳中和”目标。
随着科学探索发现的触角不断向人体、心脑、地球、太空、宇宙、深海、极地等新的领域延伸,未来产业的外延边界不断拓展变化。
目前,未来产业衍生出多条“赛道”,主要包括:数字经济及其细分产业和深化领域;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打通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技术、设备、产品及商业模式;智能制造与协同制造及设备;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下一代可再生能源,以及绿色低碳、气候友好的技术和产业;高端硬件和先进材料;生命科学与大健康;航空航天及太空、宇宙、海洋、极地可产业化的领域。
以上赛道既涵盖构筑国家未来经济命脉的战略型产业,也有解决人类认知和终极发展问题的人本型产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化绿色化是未来产业发育成长的两条清晰主线,未来产业发展将有力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引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产业虽然蕴含发展新动能,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但受技术经济性、应用场景、市场发育、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影响,不同“赛道”或发展方向的成熟度开始出现分化。
整体而言,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数字经济及相关产业已成规模,由产业触发期转为成长期乃至爆发期,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逐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
相比之下,太空商业化开发、海洋能源矿产利用、通用型去碳技术、脑科学等领域研发难度大、投入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熟度差异同样存在于未来产业“赛道”内部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应用方向,产业化进度受关键技术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技术新模式与要素禀赋、经济结构以及消费理念的契合度。
我国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转型的新趋势新动向,我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为壮大前沿科技创新实力、攻克关键技术、塑造未来产业生态、应对激烈的大国竞争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各地积极行动,创新投入、资金支持、产业布局、人才引培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逐步到位,带动我国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相继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和重要产业化进展。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科技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科技领域相继实现重大突破,不少领域加快追赶发达国家,登上了与世界领先国家同步并跑、比肩竞争的新赛场,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生产消费等环节快速积累的海量数据资源、快速迭代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部门和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成熟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环境正在塑造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未进入世界第一梯队。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打压不断升级,导致国内产业链断点堵点频现,科技原创力、产业链主导力、国际规则塑造力等弱项凸显。其中,传感器、智能芯片、多功能材料等高端硬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重要工艺技术参数缺失,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系统软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性扭转。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市场前景较为明朗的未来产业集中在为数不多的赛道,地方政府关注点和规划发展目标多有重叠,例如,在19个将未来产业列入“十四五规划”的省市中,有14个将量子信息、量子科技确立为发展方向,短期内重复布局和过度投入放大了创新失败的风险,一些未来产业出现了低水平竞争和低端化发展的倾向,潜在市场机会被稀释,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既要抢占制高点又要防止走弯路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弱化,人口红利减退,要素成本攀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以往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外部技术供给支撑经济增长和结构跃迁的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立足新发展格局,抓牢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演变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然,未来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总体来看,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但在产业初创期,以及一些公共性强、竞争性偏弱的领域,未来产业的创造效应短期内有可能难以显现。另外,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创业团队解体、资本过度炒作、对接商业模式失败、消费者认知度低等因素则会增加新科技产业化障碍和投资预期收益风险,未来产业发展有可能走弯路遇挫折。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各国面向新工业革命重点培育扶持的先导性产业群。历史经验表明,未来产业集中孕育的时期,也是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时期。战略机遇稍纵即逝,如不积极作为,过后想要追赶竞争对手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更高的代价。
目前,主要工业化国家在新兴领域的差距不明显。在未来产业的多条“新赛道”上,我国作为后发国家更容易“轻装上阵”,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加快向同行者乃至领跑者的角色转变,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超越。然而,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及能够模仿的目标对象越来越少,在大国竞争全面升级的情况下,全球科技合作受限,严重阻碍了我国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开展国际研发合作、资本流动、标准互认及人才交流。
未来产业支撑山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强省,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的目标任务,选取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深海极地、空天信息、极端环境新材料、未来网络等前沿重点领域,加紧驶入新赛道,形成发展新动能。
未来产业在培育阶段需要政府在调动创新资源中发挥前置作用,而这类产业跨界融合、生态塑造的演化范式对决策者知识更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一些主管部门对集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及其技术路线、发展逻辑和政策“痛点”看不清吃不透,缺乏对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演进趋势的整体把握,产业选择及招商目标囿于传统思路和短期目标。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要遵循前沿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成长的基本规律,要本着创新、包容、协同、开放的原则,坚持理念更新、制度创新、政策上新,将未来产业作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加强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
在济南、青岛等地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吸引高端要素和国际顶尖团队落户,在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塑造开放活跃的产业生态,协同推进研发与产业化、数字化与绿色化、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之间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和动能转换。
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有关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知识学习和规律认识,提高项目识别和决策能力,充分理解未来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及投资风险,科学预判前沿创新失败、市场潜力释放不到位、赛道选择偏差、商业化模式创造效应受限、人才引进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和困难,给予未来产业及市场主体足够发展空间和舆论包容,以前沿科技突破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力支撑山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作者:杨丹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