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张浩

2023-06-13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强化创新理论指引 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 中共威海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威海市各级党委(党组)始终坚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在提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效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为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

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以理论武装凝聚精神力量。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

一是主动带头学,学出责任担当。对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发表的重要讲话、作出的重要指示,都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时间学习研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每年邀请涉理论、司法、经济等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授课,举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学习班,分期分批开展领导干部集中轮训,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开展自学、研讨、调研、宣讲等,争做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带头人、贯彻落实的排头兵。

二是原原本本学,学出坚定信仰。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每年制发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四史”等重点理论读物,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三是创新载体学,学出实绩成效。积极探索沉浸式学习模式,威海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走进刘公岛、市大数据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等地,采取实地观摩调研和集体学习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学习载体向普通党员干部群众延伸,全市每天有35万干部群众使用“学习强国”等在线学习,打造“学理论 懂政策 做明白人”理论网宣品牌,聚焦房价、物价、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为群众解疑释惑、纾难解困。

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以从严要求规范学习。健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服务、旁听、考评等学习规章制度,真正把理论学习由“软任务”变为“硬约束”。

一是夯实基本学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制定威海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管理办法,建立“一把手”主抓、各部门统筹的学习机制,设立学习秘书和联络员,定期开展辅导培训,起草学习计划方案,编印配发学习资料,做好学习考勤、补学提醒、情况通报等工作,常态化推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落实。

二是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将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列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评,纳入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必述内容和民主生活会必查内容,推行中心组学习“三制”考评,确保中心组学习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列席旁听实行“三化”管理,即旁听安排“清单化”,制定列席旁听任务单、优化旁听人员库、规划旁听进度表;实际操作“流程化”,会前提前审核、会中现场点评、会后检查指导;质效评价“成果化”,一张表格反馈、一份报告整改,实现对党委(党组)理论学习的全程指导。

三是推进专题调研制度。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在全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结合起来。今年围绕树牢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组织全市副县级以上干部对1776家重点企业开展大走访活动,调研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主动做到问需、问计、问效,送政策、送服务,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以干事创业展现使命担当。更好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建设精致城市、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争当强省建设排头兵、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主动担当、加压奋进,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生动实践。

一是坚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市域一体城乡统筹创树新亮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殷切嘱托,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用绿色和温情来打造精致城市”作为全国6个案例之一,入选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2022版《上海手册》。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打造2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改厕、饮水安全、公交出行和市级清洁村庄等实现全覆盖。

二是着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上持续用力,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民生实事,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域一片红”,累计注册志愿者7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1%,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保持前列。

三是树牢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推动经济量质齐升增添新动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工业经济加力提速,以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争当强省建设排头兵。大力培育八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产业链,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达到459家,万元GDP能耗全省最低。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威高集团与通用技术集团、飞利浦公司开展合作,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开央企、外企、民企合作先河。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入选全国、全省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成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去年暑期接待游客17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7亿元。

四是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放大发展优势拓展新空间。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部署要求,全面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生态为本底,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全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空气环境质量连续七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以创新为驱动力,打造“1+4+N”创新平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9%、全省第一。以海洋为突破口,部省共建国际海洋科技城,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36.6%。以开放为切入,中韩“四港联动”整车运输试运行启动,初步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