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先声丨一位挂职干部的思考:创建“吨半粮”,“节水”与“增粮”如何破解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张浩

2023-06-13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战略问题。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能从1.1万亿斤到1.2万亿斤用了2年时间,从1.2万亿斤到1.3万亿斤用了3年时间,但在1.3万亿斤这个台阶上已保持8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这一背景之下,深入谋划实施“吨半粮”工程,创新探索节水、增粮、增收的路径,意义十分重大。

笔者从省直机关到德州禹城市挂职市委副书记以来,通过亲身参与禹城“吨半粮”工程的探索实践,全面深化了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以及对县域抓粮食生产的系统把握。立足禹城有关做法和成效,笔者最突出的感受有三点。

第一,抓好粮食生产是政治任务,心中有责方能行动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县级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线”,能否坚定自觉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实,实际上反映的是政治站位和政绩观问题。禹城市作为鲁西北传统农业大县,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是国家改碱治沙、黄淮海开发、“小农水”改革发轫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优势,也有粮食高产稳产成功经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段时间内也存在着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等不良倾向,粮食持续增产的支撑薄弱、潜力不足。

围绕进一步坚定扛起粮食主产区的政治责任,禹城市委、市政府积极主动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自2021年起全面部署开展“13645”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市、镇、村“三级书记抓粮”,设立“书记指挥田”“市长指挥田”,坚持市抓核心区、镇抓示范方、村抓样板田,力争通过5年时间建成70万亩“吨半粮”高产田,形成18亿斤的粮食产量和300亿级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首个“天下粮仓”示范区,并在10年内整建制实现“吨半粮”生产能力,努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走在前、当示范,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更多的禹城贡献。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22年全市夏粮最高亩产提升到816.7公斤,秋粮最高亩产提升到956.2公斤,均创历史新高,“吨半粮”工程取得“开门红”,真正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实际行动扎实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

第二,提高粮食产量是科学工程,手上有招方能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为我们抓好粮食生产提供了基本方法论。在基层直接参与农业工作能够深刻感受到,当前,粮食生产各种资源要素制约绷得越来越紧,持续推动粮食增产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唯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实招硬招把关键事项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才能不断在新起点上把粮食增产提升到新水平。

种粮是一门大学问。禹城市在推进“吨半粮”工程中,紧紧抓住土地、水利、技术等资源要素,统筹谋划、重点突破、系统推动,切实形成了一套“吨半粮”产能建设的完整工作体系。

在提升土地品质上,联合中科院地理所对全市80万亩耕地土壤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分批次开展土壤有机质改良,推动建成高标准农田23.5万亩,平均年亩产粮食增加220斤。在提升灌溉质量上,面对禹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的现实,一手狠抓引水蓄水,先后清淤疏浚骨干河道12条212公里、末级渠系229条550公里,新建水工建筑物64座,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1万亩;一手狠抓节水灌溉,建立完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全面实施综合水价改革,大力推广滴灌、微灌等技术,仅去年即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0万亩,年节水500万立方米以上。

在加强科技推广上,依托中科院、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和农科院禹城试验站,打造“产学研”合作升级版;成立11个技术指导组线上线下累计培训农村科技人才7500余人,依托中科院力量建成禹城高标准农田智能监测与数字管理平台和无人机植保示范基地,实现全市小麦玉米统一供种、农作物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小麦“一喷三防”、小麦播前播后镇压等“四个全覆盖”。

在强化政策支持上,市财政专门列支5000万元“吨半粮”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投入、种植补贴、企业培育、产业发展等;实行“期货+保险”“订单收购”办法,有力保障农民利益,解决种粮的后顾之忧。在加强农机推广上,依托装备制造产业的深厚基础,大力发展农机产业,扶持益佳、大地、红日机械等44家农机企业,全市拥有联合收割机2200余台、播种机2600余台、拖拉机2.5万余台,全力推进农业种植机械化水平。总之,统筹推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良户、良网深度融合,各专业领域人才各司其职,围绕一个目标攻关,有效调动了大家的热情,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强大合力。

第三,推进农业增收是稳产根基,农民有钱才能安心种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现在,很多地方在粮食生产上的一大问题是增产不增收,极大影响了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的积极性。

禹城市供销社农业服务公司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植保机开展喷药和施肥作业。

在这方面,禹城市坚持以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把更多农业附加值留在县域、留在农民手中,探索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切实放大了粮食生产效益,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强大引领力和推动力。

在推进规模化经营上,探索构建“公司+区域联合社+合作社”机制,由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517家,从土地规模流转、托管,到农业机械化耕作、收割,全程由党支部组织、合作社带动,群众以土地租金、项目分红等实现增收,集体靠利益联结机制获利,实现农民、集体、合作社共同受益。

在推进链条化发展上,依托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玉米链、小麦链、大豆链、奶链等“四大链条”,现已培育发展高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0余家,年可加工小麦200万亩、大豆300万亩、玉米400万亩,分别是禹城市耕地面积的3倍、4倍、5倍,切实以产业兴旺保证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在推进品牌化运作上,积极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包装推广力度,先后获评国家沿黄优质小麦产业集群、“北纬37度优质小麦”地理标志,禹城小麦愈加成为小麦中的“五常大米”;全力打响“中国功能糖城”品牌,引领玉米提取功能糖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75%;建成面积全国第四、黄淮海地区第一的大豆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在全国大豆高产竞赛中位列“金豆王”第1名,各类优质农产品切实打出了名声、创出了牌子,真正实现了质量上得去、价格上得去、农民增收也上得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一定要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以更高站位、更深认识、更优举措,一以贯之参与好、支持好、保障好“吨半粮”工程的稳步实施,确保在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中,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翟雷 ,系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综合处处长、挂职禹城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