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流亭机场数万人“蹦迪”,城市遗产咋盘活
大众日报记者 张兆友
2023-06-13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机场,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重要的对外窗口。提到机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飞机起落,但在青岛流亭机场,登机牌作为演出门票,候机大厅担当安检通道,停机坪成为观演地……5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数万人在机场“蹦迪”的场面,如期上演。
城市遗存的风貌保护和再开发利用,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21年8月,随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式转场运营,服役77年的流亭机场正式退出民航历史舞台。拆除还是保留?这道难题摆在了流亭机场面前。
流亭机场并非退役机场追求转型的“第一人”。在上海,龙华机场旧址内的废弃储油罐变成公共艺术公园,重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在香港,启德机场化身空中花园,为市民提供观赏游憩空间。但在机场举办音乐节,尚属首次。客观来讲,机场地势开阔,占地面积大,地面硬化条件好,同时安保疏散设计科学,围挡严密,也不用担心扰民问题,几乎符合一切举办音乐节的条件。流亭机场以音乐节开启新的历史单元,这一步,堪称退役民航机场华丽转身的经典之作。
音乐节带火的,不只是音乐。对于外地乐迷来说,抢到门票只是第一步,之后的机票、火车票、酒店等一系列行程同样需要提前预订。相应地,当地的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也会随之火上一把。本次音乐节期间,城阳文旅就为乐迷们倾心推介周边打卡游和餐饮住宿攻略,全方位带动文旅综合消费。
其实,早在音乐节之前,流亭机场的“续航”便已经起步。今年初,《流浪地球2》火爆春节档,流亭机场作为取景地,成为电影中戏份最多的“主角”。显然,流亭机场的一系列动作,都在指向“重生”的关键词:文旅。
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止退役的机场,一些工厂“退城进郊、退城进园”,给老城区留下了众多厂房、设备等工业遗产。它们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一座城市的“面子”。这些遗产,放之不管会占用土地资源,一拆了之又会抹掉工业文明的记忆,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如何避免这些遗产沦为城市孤岛和工业废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遗产的保护开发,实际上是一个资源再定位的过程。再定位,就意味着表达上要有变化,在保护的前提下,以新设计唤醒“沉睡空间”,使之整体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点,更新为具有吸引力和地区特征的活动空间。
在山东,这样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比如,位于济南站附近的胶济铁路博物馆,已成为网红热门打卡地;青岛啤酒博物馆,开馆至今接待游客数量突破千万。这些老面孔经历从工业遗产到艺术空间的身份转变,非但没有破坏城市景观,反而摇身化作城市新地标,成为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事实一再证明,城市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累赘”和“包袱”,相反,它们是历史的馈赠和现实的财富。城市遗产保护开发作为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很多时候,城市发展需要资源,不能只求“新”而忽略了“旧”,不能只顾“要什么”而忘记自己“有什么”。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源,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新增量,也可以存在于此。
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城市遗产区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最大限度发挥城市遗产的综合价值,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和生活,这是我们开展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的初衷。城市遗产如何再获新生,流亭机场音乐节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样本。
(本报评论员 张兆友)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