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新闻学面临的尴尬,其实很多学科也在经历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2023-06-27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新闻学面临的尴尬,很多学科也正在经历。象牙塔里的学问若与时代需求脱节,则必然会被时代甩在身后,也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对于以新闻学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如何影响社会,如何引领时代,比发了多少C刊更加重要
随着高考落幕,考生和家长投入到紧张刺激的志愿填报环节。近日,“考研名师”张雪峰在直播中回应家长咨询时表示,要把理科590分报考新闻的考生“打晕”,此言论一出立即引发舆论热议。来自重庆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新闻学教授相继发文回应,一场志愿咨询引发了一场“学新闻有用吗”的论辩。
参与“学新闻有用吗”的讨论之前,先要定义何为“有用”。张雪峰以就业为导向评价一个学科是否“有用”,虽然有失偏颇,却迎合了考生和家长的关切,也因此得到不少网友的“力挺”。每逢志愿填报时,都会冒出各种“专业劝退”的声音。此次热议的争论核心也并无不同。一段时间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现实中被直白地转化为“好学历”与“好工作”之间的等号。当高分换来的学历不再是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考生在志愿填报时更加审慎、更加关注就业前景也无可厚非。张雪峰的语出惊人,可以说是给考生的一个刺耳提醒。
相较于张雪峰,参与论辩的新闻学教授多强调新闻学之于社会的意义、之于学生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的影响,虽不够夺人眼球,但也得到了不少学习过或有志于学习新闻学的学子的支持。这场“学新闻有用吗”的论辩,看来并无胜负之分,只是角度不同。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
从“四大天坑”到“要不要学新闻”,公众对学科的质疑,并不完全出于功利的考量。学科究竟要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为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思量。新闻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后,正处于一个尴尬境况。高考、考研分数线的连年走高和就业情况的严峻,暴露出这一学科的供求失衡;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又模糊了其专业优势,挤压着就业出路。
时代并不曾抛弃新闻学。随着媒体深度融合、技术更新迭代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幻,时代正对新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找到新闻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落实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热度过后留给新闻学界的思考题。新闻学面临的尴尬,很多学科也正在经历。象牙塔里的学问若与时代需求脱节,则必然会被时代甩在身后,也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对于以新闻学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如何影响社会,如何引领时代,比发了多少C刊更加重要。
热议过后,再谈志愿填报。对于高考学子来说,填报志愿要听建议,但不能盲信建议,而应回归自己的内心,自主审慎地作出选择。没有一门学科可以为期望的美好未来打包票,大学也绝非就业辅导班,若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全寄托于志愿填报,未来必然会失望。学历是就业的敲门砖,而能力是人生的铺路石。这里的能力既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如何权衡取舍、如何面对得失、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后者不局限于固定学科,也并非课堂教学内容,却是人生的必修课。从这个角度来看,要不要报考新闻学并无标准答案,却是考生在高考后要面对的第一道人生考题。
(作者:崔凯铭,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