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孔子闻之“三月不知肉味”,“齐韶”究竟有什么魅力?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08-08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琴瑟和鸣——孔子适齐,弦歌不断”齐韶研究成果展演在齐国故都淄博举行。山东理工大学和齐文化博物院联合中国台湾知名学者,从留存的春秋战国实用乐器入手,在对文物进行现代测音基础上通过多学科融合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美轮美奂的齐韶乐舞以跨越千年的现实呈现让闻观者感受到了当年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身心体验。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韶的挖掘呈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有德之音之谓乐”。韶乐相传为舜帝所作,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夏第一乐章”,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记忆。《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舜在巡视四方时,确立了音律、度、量、衡、瑞玉和公侯等的朝聘礼仪,还亲自指定夔为乐官,并指导夔作乐教导君王与公侯的稚子,乐中要体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思想,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境界。
西周初年周武王后周成王继位,周公摄政,“以德治国”“制礼作乐”,推出一系列典章制度,世称“周礼”,开启礼乐治国之先河。作为先秦六艺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韶乐是一种集音、律、诗、歌、舞等为一体的大型礼乐综合性表演曲目,在周朝制定的《六乐》中《大韶》为其一,主要用于祭祀四望(方)。姜太公受封齐地后推行“因俗简礼”的治国方略,韶乐遂与东夷音乐、舞蹈融合发展为“齐韶”。战国后期至秦汉以后,韶乐逐渐被选定为庙堂之乐。《隋书》记载:“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秦二世胡亥曾用《大韶》《五行》祀极庙,汉祭高祖太宗用《文始》。“《文始》舞者,本舜《韶》舞也”。魏文帝曹丕又把《文始》复称为《大韶》,仍作为庙乐,至宋、元历代相延不断。明朝之初,韶乐改造为“中和韶乐”,清朝继续沿用并用以祭天地、太庙、社稷,后又考定了坛、庙、宫殿的中和韶乐乐器,清亡后暗弱沉寂。
由于历史久远和乐谱、演奏、内容、舞蹈等史料的散佚,更由于音乐教育体系全然采用了西方的记谱方式,中国古代的减字谱、工尺谱、二四谱等已经鲜有人能辨识,先人的歌唱和舞姿渐行渐稀,渐行渐远。中国几千年的韶乐如今仅停驻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人们心底的缅怀。
孔子闻韶是中国的一段文史佳话,更是中国古代音乐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公元前517年,孔子为避“三桓之乱”来到齐国都城临淄,在高昭子门下闻韶后,达到了忘情痴迷程度,留下“尽美矣,又尽善也”“三月不知肉味”的赞叹,孔子也解释道“不图为乐之至斯也”。孔子曾以“梦周公”来表示对先贤与周礼的向往,《礼记•乐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时将六代乐舞整理增删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维系了西周二百多年的稳定发展。西周末年,礼乐制度受到破坏,至平王东迁洛邑后受到极大挑战乃至颠覆。“王室式微”“礼崩乐坏”“四夷交侵”“诸侯争霸”成为当时天下的格局。
在大动荡、大变局、大融合的时代,孔子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备的,之所以出现社会动荡正是因为周礼遭到了破坏,也是他念兹在兹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原因,他毕生追求的是“克己复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周公旦的礼乐文明一脉相承,孔子也经常梦见周公。晚年他曾经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希望周公开创的“礼乐治国”大道行于天下,曾对子游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的这一段话是他的梦想的说明书,也是后来无数读书人的梦想,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
孔子很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做过委吏,最后担任了鲁国的司寇,使鲁国大治。“三桓之乱”后,孔子被迫中断仕途与梦想,开始周游列国。在齐闻韶、习韶之所以“三月不知肉味”齐韶的制作、演奏的艺术水准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尽善”说的是齐韶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程度,高度符合孔子对礼乐的一切要求,集合了“德”“善”“美”的全部内涵。换言之,他在齐韶中找到了他所梦寐以求的境界,诠释了他和那个时代的梦想与追求。
《礼记•乐记》中记载:韶,继也。郑玄注:“韶之言绍也,言舜能继绍尧之德。”孔颖达疏引《元包命》:“舜之时,民乐绍尧业,故曰韶。”其中“凤凰来仪”作为韶乐的压轴乐章出现,从韶乐的形成背景来看,其所要表达的是圣君圣德及其治理下国泰民安的清平、中兴之象。《说文解字》中说:“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这显然是儒家“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大同境界,所以又慨叹:不图为乐之至斯也。
正是因为梦想,孔子及其弟子开始了追梦之旅,期待有一位贤明的国君能够给他一个舞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整整14年的时间,颠跌顿踣于华夏大地之上,颠沛流离于诸侯列国之间,遭遇了一次次无视,眼前闪现着被战争蹂躏的山河,被饥饿和徭役折磨的民众,他希望天下一统和安定,大家各安其道、其乐融融。
韶音在历史的长空中回响了五千年,伴随华夏文明一路走来,几乎每一代人都浸润着韶乐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民族的根脉之一。
文物是先人派往现代的使者,承载着我们祖先的遗传密码,考古诠释当是探索“韶乐”的重要密钥。青铜时代,编钟和编磬系韶乐主打乐器,所发之声被称为“金声玉振”,孟子曾用此来评价孔子的地位和作用。韶乐的呈现应是基于文物考古的跨界音乐考古、艺术考古和文史、思想诠释。正因如此,其挖掘呈现的意义就更具有历史性和突破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多个领域的学者从留存文物入手对1992年临淄商王村墓出土的14件青铜钮钟、16件石磬等珍贵实用器文物进行了现代测音和系统研究,为齐韶提供了考古“样式”参考。辅以考古学、音乐学、史学、美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多学科融合,对测音数据和乐器制造工艺进行了剖析探究,还参考了其他遗址的测音数据,科学地揭示了韶乐演奏乐器的音乐形制和特性。在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证过程中,探索出齐国音乐的律学原理和乐器制造工艺,进而比较精确地揭示出齐韶的音乐特性。
相关专家还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探索《诗经》内容和部分残谱,探索其调式调性特点、结构规律和与先秦艺术形式的关系,复原出了“韶乐”核心内容——齐律。综合文物、考古、音乐学、声律学多门学科的融合研究成果,内容上参照了先秦时期的礼仪文化,呈现方式上综合运用了全息投影技术、VR等技术手法,最终实现了“琴瑟和鸣——孔子适齐,弦歌不断”齐韶乐舞的舞台呈现,再现了“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凤凰来仪的“尽善尽美”,惊艳了闻观者,为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做了生动的注脚。
(作者:马国庆 ,齐文化博物院院长,文博研究馆员;李红云,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