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张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张浩
2023-08-15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
□ 张 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历史观为基础,以“公平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价值论为旨向,以“坚持问题导向”的生态认识论为指引,以“坚持系统观念”的生态方法论为支撑,科学诠释了人类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基本要义,不仅阐明了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应有之义,而且从生态特色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差别。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生态自然观基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问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生态自然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兼收并蓄“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与有机联系,从而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各执一词的思想对立。作为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和中介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略,是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之价值内涵更为具体深刻的表达。“和谐”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平衡的应有属性和理想状态,“共生”指向的是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共进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生命共同体为其生态自然观基础,以合理调节物质变换过程为主要任务,既以自然为基础又以人民为主体,既追求自然的经济价值又注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不断和解的伟大实践。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夯实生态历史观基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证”,以生态与文明的辩证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问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生态历史观基础。一方面,生态决定着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演替。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文明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文明反作用于生态。人类文明发展方式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状态,对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生态环境的客体制约性与人类文明的主体能动性之辩证关系呈现出来。无生态则无文明,无文明生态亦无意义,二者统一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历史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之上达到生态与文明的共契与统一,既超越了只注重生态而无视文明的生态主义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又扬弃了只注重所谓文明而无视生态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生态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标准,坚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创新发展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公平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规定了生态价值论旨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平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问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规定了生态价值论旨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并且将生态与民生相结合,既以生态民生的发展为宗旨,又以生态民生的建设为基础性工程,彰显了生态正义的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正义不仅意味着人们经济利益、政治权利以及发展机会的公平,而且包含生态资源与生态产品分配的公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因而应该是最公平、最普惠的。优质生态产品被纳入民生范畴,不仅民生具有了新时代意蕴,人的需要也被极大地拓展了。生态财富成为人民需要与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共同需要。如果说“和谐共生”是生态正义的“基本内核”,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安全关系;那么“公平普惠”则是生态正义的“合理内核”,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两方面辩证统一、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价值论,为中国式现代化规定了生态文明的价值旨向。
“坚持问题导向”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态认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既是一种认识价值论,也是一种实践方法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态认识论指引。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展开、深化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伴随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又并非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必然结果。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生态环境问题得以不断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不断走向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深刻体现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这既是一种问题意识又是一种直面问题的实践回答,既是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现代化之生态制约性的理性认识和问题自觉,又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够化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新道路的积极探索。正是基于生态环境的问题导向,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正是基于生态环境的问题导向,才得以用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思路以及“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新办法推进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才得以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系统观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态方法论支持。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之方法论要求而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以现代系统科学的视野审视和把握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态方法论支持。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战略思维与历史思维,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类社会系统、从生命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拓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统筹考量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各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辩证关系,依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及其动态演化规律,从系统工程和辩证角度寻求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之道。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创新思维,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法治思维与底线思维,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划定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坚持系统观念从方法论维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