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随笔丨保护版权,莫变霸权
大众日报记者 张兆友
2023-08-22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保护版权,莫变霸权
□ 本报评论员 张兆友
自己拍摄的照片,用在个人公众号上,为何却被别人找上门来告知侵权并索赔?这两天,知名摄影师戴建峰与视觉中国的“版权之争”风波持续上演。梳理事件发展线索,视觉中国先是明确索赔8万多元,后又改口称误解,摄影师则据理力争予以反击。几个回合下来,视觉中国从维权人变成“侵权嫌疑人”,此前发出的那封义正词严的“维权”邮件,似乎成了砸自己脚的石头。
这样的事件发展,让人不由得想起几年前知网的版权争议。2021年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对知网擅自收录其100多篇论文的行为提起了诉讼,并胜诉获得赔偿。
两个不同事件,指向同一个问题,那便是互联网业态下的著作权保护与使用授权方式。备受诟病的是其背后不合理的“垄断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大大降低了数字产品的搜寻、生产、运输、跟踪和识别等交易成本,极大拓展了市场的边界。一些平台凭借强大的算力算法和数据储存能力抢占资源,看似服务市场,实则牢牢占据了产品的“供货”出口,由此呈现出集中度高、进入壁垒高、信息不畅通等垄断特征。但如果靠着这种壁垒,从维护版权走向垄断,恐怕就走向了数字平台建设的反面。
视觉中国是国内最大的视觉素材版权交易平台,知网则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平台。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看会发现,它们的商业模式颇为相似,都是通过“内容生产者—平台—内容使用者”的渠道获利,即平台先通过低价甚至是无成本的方式拿到大量产品,再以高价出售给内容使用者,在此过程中,还试图为其垄断行为披上维权的外衣,妄想将自己打造为领域内获取正版资源的唯一渠道,可谓一本万利。
与知网无授权无法下载文章不同的是,视觉中国是先“放权”再“维权”,图片使用者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侵权”,从而被视觉中国自己研发的图像版权追踪系统“鹰眼”捕捉,面临巨额索赔。
令人费解的是,视觉中国既然有如此先进的监测技术,为何不先用来自查自纠?事实上,过去几年,视觉中国因图片版权问题闹出的笑话不少。比如,将国旗、国徽标注为自家版权图片;再比如,在众多品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收录对方的商标图案……一方面是自己争议不断,另一方面是离谱的“维权”事件屡屡上演,比起未经作者同意即收录作品的“知网模式”,视觉中国的一些做法,给人一种“钓鱼式”维权与“海投式”索赔的猜测。
长久以来,视觉中国在版权市场环境中占据优势。但重视版权保护,也要警惕过度维权、滥用维权。最新事件发生后,两天内视觉中国总市值累计蒸发超过10亿元,代价可谓惨痛。也许,对比此前的行政处罚,这笔巨额的隐形罚单,更能为视觉中国敲响警钟。
如何加强网络平台反垄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现在反垄断往往被平台和舆论解释为非市场的行政干预,干涉了企业正常经营,影响了营商环境,所以治理起来似乎有点畏首畏尾。好的办法是让受害企业和个人拿起法律武器,以法对法,以市场主体对市场主体,以此去对抗垄断、维护权益。
目前,视觉中国已下架涉事相关作品。双方将对簿公堂还是私下达成和解,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舆论的审判不是最终目的,推动相关平台和机制的改变,才是这场喧嚣背后公众的真正期待。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