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谢志强等: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以这种理念为引领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11-07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
□ 谢志强 戚敬渊
城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以国家文件的形式提出“人民城市”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划定了政治标尺、明确了行动导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背景下,如何理解人民城市在政治、价值和机制等维度对西方城市治理体系的超越,明晰人民城市的价值所在,并通过切实行动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共建共享水平,开创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人民城市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城市治理实际相结合的新时代理论成果
理念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建构了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框架,强调该理念对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先后做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等重要指示,充分彰显了我国城市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联系。
“人民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尤其是城市和人民关系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国城市70余年来发展演进的历史回顾和科学总结,是立足新时代指导城市发展与治理新的理论成果。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希望建立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针对城市和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等从城市大机器生产的角度对西方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进行了猛烈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城市“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无产阶级革命改变了城市和人民的敌对关系,人民自此成为城市的主人,如列宁所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市成为“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人民性作为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特质之一,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全过程。1948年4月,毛泽东同志即明确要求攻占的城市“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属于谁”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秉承“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借助资本对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的集聚效应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追求效率的发展逻辑虽提升了城市发展效能,却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城市治理的人本宗旨。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深刻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效规避了资本负面效应,为发动群众参与城市治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和政治保障,在新形势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新时代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以人民城市理念构建起的新时代城市治理框架,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引领的制度优势,不仅为城市治理明确了行动理念和政治底色,还充分保证了城市治理的主体多元化、成果均等化和成效持久化,为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人民城市”除了强调城市宜居、持续发展等一般特征外,还彰显了浓郁的政治底色和人本情怀,相比于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等具体性概念更具有战略引领意蕴,对城市治理现代化发挥着凝聚共识、举旗定向的作用,体现的是一种根本要求。一方面,人民城市理念要求城市治理主体对资本行动逻辑进行利用和超越,既要遵循城市建设发展一般规律,更要把握好人民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特征,杜绝政府唯GDP论和少数人独享发展成果,坚持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人民城市的政治属性不仅规避了治理价值偏差,还借助政党的“闪亮入场”保证了城市治理的高效、有序。针对我国社会主体相对薄弱的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领导能力以及对群众的组织发动能力等建立起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城市治理格局,有效弥补了城市治理结构的主体缺位。
第二,人民城市理念不仅强化了党委政府的使命担当,还夯实了其执政为民的道义基础。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城市发展崇尚效率和利益最大化,极易导致弱势群体遭受不公平对待和歧视,而人民城市理念强调城市治理主体坚持人民至上,而不是资本至上,依靠人民力量对资本进行有效驾驭和利用,擦亮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人民底色。
第三,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还指出人民城市要依靠人民,建立全民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体系,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价值观。针对环境恶化、公共服务滞后等“城市病”,以及民众深层次参与不足、城市发展缺少活力等问题,人民城市理念通过完善参与机制,吸纳具体的“人民”成为城市治理主体,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化为优质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医疗条件等,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了居民参与构建城市现代化治理格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人民城市是新时代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制定的宏伟目标,也为城市治理注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血液,对人民城市理念进行现实性转化,需要以强化人民城市理念为统领,凝聚多元主体共识,通过加强规划和法治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准,并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更高水平。
一是遵循人民城市理念,实现城市治理理念根本转变。2022年底,北京、上海、济南等在内的13个城市共同发布《城市治理现代化北京宣言》,将“坚持人民至上,共创美好生活”定为宣言主题,凸显了人民城市理念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引领作用。建设人民城市要求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是人民,通过不断完善治理方式、构建现代化治理格局等举措,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元利益诉求,如果违背这一条根本原则,轰轰烈烈的城市治理实践不仅造成目标异化和价值错位,还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生产生活的负担。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刻把握人民城市的内涵,最大限度转变理念认知,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人民城市的幸福生活不是凭空而来,单纯依靠党委政府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也不现实,当人民切实意识到自身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后,城市治理现代化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地动员群众、凝聚共识,着力将协商民主嵌入城市治理的各环节各方面,充分发掘城市治理与协商民主间的关联,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同向而行,从而构建出符合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二是完善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对传统治理模式进行升级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全周期管理模式坚持科学性、人民性、历时性和空间性等原则,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思路。首先,城市治理应当以人民城市为发展理念,厘清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的作用,统筹我国新型城市建设体系中的绿色城市、创新城市等,科学研判城市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做好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战略规划,提升城市治理的核心功能和发展能级。其次,以绣花般功夫对城市进行精细化治理也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通过对治理方式和流程的优化再造,为群众供给更加契合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够有效提高人民城市的温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三,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融合运用,推进数字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一网统管”工作,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用“不可缺少的手段”实现“不可抛弃的目的”,以“智”促“治”,切实推进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现代化。
三是着力创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设计。基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城市发展实践的人民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创新制度和政策设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把握这一新的城市发展形态,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首先,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总结地方城市管理立法经验,加快全国性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立法工作,一体推进政务公开、营商环境建设、公共安全常态化治理、公民隐私和数字伦理规范等工作,夯实城市治理现代化底座。其次,健全畅通的信息反馈和沟通机制,开放和优化政府科层结构,摒弃“维稳”“摆平”固有思维,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安排,以及居民议事厅、专家座谈会、意见征询会等政策设计,重视和发挥多向度沟通协商的作用,把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真正落实在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中。第三,要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将人民城市理念嵌入干部考核制度体系。深入开展城市治理理论研究,明确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和指标体系,通过科学评价、正负激励、加强培训、选好配强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激发领导干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生动力。
人民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与核心要义,不仅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也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念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这一新时代理论成果。同时,作为一个新的治理课题和系统工程,城市治理现代化涉及思维转变、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式更新等各个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等有力举措,落实落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发展要求,推动传统城市治理模式的优化升级,在新时代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路。
【作者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