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山东怎么做?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11-07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山东怎么做?

□ 赵志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有力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

能耗双控指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而碳排放双控指实行碳排放总量以及碳排放强度双控制度。二者都制约化石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然而,能耗双控仅仅考虑了化石能源的热值差异,并未区分用能属性,会限制清洁、低碳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发展,碳排放双控增加了对不同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以及非能源活动碳排放的考虑。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有助于打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能源刚性约束。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引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特征。碳排放双控制度释放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用能活力,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聚焦于清洁能源,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清洁用能,改变能源结构偏“煤”的能源消费体系。碳排放双控制度增加了用能灵活性,激发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促进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还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对能源管理的弹性。地方政府在能源管理上聚焦降碳导向,有利于在管理上统筹发展与减排,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特征释放能源这一生产要素活力,走有地方特色、契合产业链定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需把握几个着力点。一是在重点区域落实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较大,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特征,科学把握转型节奏。二是在重点行业落实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国的高耗能行业聚焦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电力等传统行业。通过碳排放双控制度,能够更加直接地推动钢铁行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有色金属行业再生资源利用程度、优化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等。此外,碳排放双控制度仍能促进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行业发展,促进高耗能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鼓励行业联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能互补的行业新业态,实现协同降碳。三是在重点企业落实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企业能源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行为主体会根据个体情况或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等选择不同的能源转型路径。碳排放双控制度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落实能源转型行为,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通过研发综合能效提升、碳排放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碳减排技术,构建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培育新的企业发展增长点。

山东作为全国工业大省、实体经济大省,能源消耗一直居全国前列。2022年,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为山东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山东要抓好以下建设路径。

完善顶层机制设计。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不可能一蹴而就,山东要科学把握好转型节奏,充分利用制度基础,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应划定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综合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城市孵化经验,根据不同类型的城市设立碳排放双控技术路线。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构建与国际标准对接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为监测区域、行业、企业等碳排放情况制定“标尺”。提升区域碳排放双控监管能力,促进多级协同监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碳管理人才,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低碳建设、制定低碳政策等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构建区域空间联动模式。我国区域碳流动趋势明显,呈现出中部对东部沿海、西北对东部沿海、中部对北部沿海的流入的空间格局。为此,区域低碳发展要促进因地制宜与区域协同。山东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战略支撑点,应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加强市场一体化建设,使得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成为常态。在此基础上,可通过跨区域共建项目设立总体减碳目标,借助产业转型升级、能源转型、低碳技术创新等手段,推进碳排放双控制度落实。

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山东作为碳排放大省,工业约占全省经济体系1/3,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应推动以制造业为首的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山东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打造先进产业集群,引领相关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耗能方向转变。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通过低碳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促进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经济增长点,构建源头治理—过程减碳—末端减排的全链条减排模式。

推动能源转型步伐。山东可再生资源丰富,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提高4.3%,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居全国首位和第2位。要积极推动山东能源转型步伐,大力推进山东可再生能源向增量主体转变并逐步实现存量替代,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海上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保证山东可再生能源提质供应。以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和储能装置双向调节技术为两翼,打造新型智慧电力系统。加强能源跨区域合作,提升“绿电入鲁”规模,增强电网韧性。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我省绿色低碳技术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需求较大、融资渠道有待扩展等挑战。应加强科研攻关,强化创新引领,促进技术转化,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升级节约企业能源转型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太阳能光伏发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技术面临因成本过高、资金量少等问题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推广的现实,因此应加快完善技术普及推广的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减少企业采用绿色低碳技术面临的成本壁垒,扩展绿色金融投资渠道,灵活投融资手段,统筹推进科研攻关,构建创新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