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活到老学到老”,如何让更多银发族“老有所学”?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11-14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让更多银发人群“老有所学”
□ 杨素雯
当前,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老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之余,也要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让更多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实现老有所学,是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增老龄人口将是“十三五”时期的1.5倍。老年群体规模的扩大使得老年人的学习需求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老年人性别、职业、年龄、学历、经济条件、地域文化的不同,对学习的需求目的、需求内容和需求形式有所不同。在现实需求方面,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具有一般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二是通过普及性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一般技能的基础性学习;三是在具备基础技能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的专业性深入学习。在价值需求方面,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身体层面,老年群体通过参加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等学习教育活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心理层面,老年群体通过社会参与或兴趣活动,满足自身心理层面的交往需求,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三是精神层面,老年群体通过增强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生活意义的思考,实现较高层次的自我价值。此外,当今社会,数字化的飞速发展正带来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互联网、大数据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年轻群体,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更加严峻。新时期促进老年学习,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老年教育,是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共建共享友好型社会的关键。
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新形势、新问题,结合老年群体的新特征,需要对促进老年学习的目标定位、教育机制、资源建设等进行统筹考虑和系统设计,推动创建城乡均衡发展、线上线下并举、参与主体多元、资源融通共享的老年学习新格局。
以人为本,强化老年学习功能定位。积极老龄观作为新时期贯穿老龄工作顶层设计的重要理念,强调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建共享,鼓励老年群体积极面对生活,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老年学习是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重要保障,是践行积极老龄观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老年教育是新时代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法保障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新兴媒体塑造了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老年教育是融入生活场景的教育,它将贯穿老年个体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一切交往活动。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增强老年人在信息化社会的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让全体老年人在生活、娱乐、休闲中随时学、随地学、随处学是新时期促进老年学习的功能定位。
统筹协调,推动老年教育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延伸。为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农村老年教育的短板,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老年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特点,通过扩容提质,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老年教育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延伸。一是鼓励各类教育主体下沉,面向街道、乡村、社区拓展办学空间场所,开展送教惠民活动,如开设老年教育讲习所,将老年教育同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相结合;二是推动高等学校、中职学校、科研机构等的教学科研设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纪念馆的公共设施,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活动场地,最大限度向社区居民开放,提高现有老年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共建共享,丰富老年教育学习平台资源。在平台建设方面,完善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老年大学系统与开放大学系统“双轮驱动”的老年教育发展机制。通过平台对接,融通资源库、师资库、项目库、学生空间、教师空间以及学分银行等,将在线学习、成果储存与认定、课程资源共享、在线直播、需求调研与统计汇总等管理服务功能有机集成。在学习资源方面,各地方老年大学、老年开放大学以及其他老年教育机构,结合地方和单位实际,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立足地方特色文化传承、重点培育、开发面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健康养护、非遗传承、生产生活技能和文化修养提升、家庭教育等康养课程和游学项目,满足城乡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有效供给,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政府主导、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是解决当前老年学习供需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坚持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原则,通过设立专家库、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等形式,广泛汇聚社会各类人才,为老年学习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二是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制定人才交流、师资借用等方面的激励促使,促进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合理流动,坚持“能者为师”,选聘身体素质较好、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的退休人员承担部分教学和管理工作,实现“老有所为”。三是拓宽志愿者招募渠道,建立志愿服务工作档案,加强岗前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形成志愿者队伍长效发展机制。
精准对接,营造老年友好环境。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改变了老年教育的形态,同时对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育模式创新方面,应遵循“接触-获取-认同-参与”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定位,以先易后难、先必需后可选为原则,对老年人学习内容体系和服务策略进行优化。在营造友好环境方面,应重视朋辈群体在情感支持与老年人克服学习心理障碍的正向作用,一方面通过老技术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等榜样力量,激发老年群体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开展“老年教育进社区行动”,将老年人学习纳入社区教育主体内容,及时收集社区老年人的学习诉求、学习障碍等信息,同时培育发展壮大由低龄的、有活力的中老年群体组织的志愿队伍,深入开展老年智能技术培训,满足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