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策论丨郑州、青岛、济南……建设都市圈,为什么?怎么做?

2023-12-12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期,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改委复函。山东省政府印发的《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提到,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青岛现代化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北方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高品质宜居宜业生活圈。《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时也先后提及“济南都市圈”10余次。

大力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 陈明星 先乐

都市圈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近期,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改委复函。山东省政府印发的《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提到,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青岛现代化都市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都市圈的发展逻辑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厘清哪些概念与内涵?如何更好地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都市圈的演进与发展

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空间形态。都市圈的形成与演变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都市圈初期,人口逐渐向城市中心集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经济,市场范围局限在局部,跨区联系很少。第二阶段是中心城市快速扩张时期。中心城市人口大规模增长,制造业就业比快速上升,而服务业就业比上升速度相较缓慢,集聚经济快速增长,贸易活动从中心城区部分扩展至城市周边,但跨区联系仍然不多。第三阶段是从集聚转向扩散的过渡期,中心城市增长变缓,对周边地区辐射明显增强,跨区联系明显增加,都市圈对区域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第四阶段都市圈发展进入相对成熟期。中心城市人口密度趋于稳定甚至下降,对城市宜居环境、公共服务品质等追求更高,集聚经济到达峰值,服务业比重上升,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向周边进一步扩散,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形成分工协作网络化联系,都市圈影响力辐射到全国。第五阶段是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圈,城市人口增长基本稳定,科技创新、咨询服务、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高,辐射扩散作用从全国扩展至全球,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

纽约、伦敦和东京等都市圈形成至今在全球经济合作网络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这些城市也陆续发布了发展远景规划,提出一系列新发展目标。一是提升中心城市影响力,抢占全球城市网络中制高点,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经济核心。伦敦发布的空间发展战略中,以大伦敦为对象,提出建设成为“顶级全球城市”,推行全球战略,加强大伦敦都市圈的广泛合作。二是注重城市品质,强调健康、包容和多样的社区建设,包括提高就业、住房保障、完善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包容性社会等。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蓝绿空间布局规划,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东京市提出鼓励培育具有活力的城市农业,创建四季都有绿水青山、能享受水边风景的城市。四是重视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纽约发布的《一个纽约2050:建立一个强大且公正的纽约》中提出对城市核心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投资,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当今时代的新需求。

现代化都市圈的新内涵

第一,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有序的圈层构建和资源配置功能,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与错位互补,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同城化不是同质化,也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在“中心城市主导—周边城市协同”的治理架构下,朝着共同的目标形成合力,提升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协同力与辐射力。都市圈同城化既需要通过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关联配套的密切关系网络,实现物理空间和公共服务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也需要建立常态化、根本性的协同机制,强化中心城市的责任和引领作用,协调周边城市间发展定位,根据不同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完成城市间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分工布局,提高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协调性与错位互补。

第二,各种要素流通与统一大市场。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口等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削弱城际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实现跨行政边界的办事成本、交易成本、资源流动成本最小化,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需要解决的就是都市圈范围内的各种制度障碍,包括消除出行、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涉及民生差异化的服务和政策,保障居民在都市圈内自由出行、办理业务和社会保障申请等。推动统一的就业信息、社保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平台的共建共享,消除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社会融合。采用统一的落户政策、科学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审批流程和审查制度等,降低资源和信息交换成本,消除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统一市场的建立。

第三,统筹空间布局与区域一体化。统筹空间布局与规划,打破行政区界线,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都市圈物理空间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上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进而推进区域一体化。规划一张图,统筹布局完善既有物流设施枢纽功能,推动都市圈内公路和轨道交通网络、市政管网和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布局和管护,打通都市圈内各类“断头路”和“瓶颈路”,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和新城新区之间基础设施有效衔接,提升城际空间联系紧密度。建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探索跨界的都市圈大气污染、流域水污染、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和利益协调机制,明确以一套标准规范生态环境管理,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建设。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北方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高品质宜居宜业生活圈。《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时也先后提及“济南都市圈”10余次。作为山东的双核城市,济南和青岛应如何找准定位,更好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一,以人为核心,促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都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作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户口迁移、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上,都市圈内应实现互认互通。打通优质公共资源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纵向共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水平医院有序向新城区和周边延伸。构建“一网通办”数字化平台,实现以数智化为基础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大联盟布局,打造具有开放性、协同性、快捷性特点的公共服务网络共享平台,为居民和企业组织提供便捷化、同城化的政务服务。

第二,依托中心城市,促进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济南作为山东省经济、文化、科技、人才和金融中心,拥有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聚焦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产业能级,形成经济文化中心、科技人才中心和旅游会展中心,提高济南市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青岛作为门户城市,应整合都市圈沿海港口资源,推动各港口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推动都市圈产业梯次互补发展,夯实周边城市制造业基础,增强区域产业承接能力和配套协作能力。完善济青“双核”联动发展机制,开展陆海联动,促进科技、产业等紧密合作。

第三,加强区域规划,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进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完善都市圈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泰山和黄河既是济南都市圈的文化名片,也构成了天然的地理分隔,应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率先实施济南、淄博和泰安同城化,建设以济南为中心的“米”字型放射通道和连接周边城市的环形通道。青岛都市圈应整合海空港口、内陆港等,开展多式联运建设,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同时,应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济南都市圈与青岛都市圈的对接。

第四,加快体制创新,实现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区域内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多边协调机制,健全跨区域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和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协同推进跨区域污染防治。济南都市圈地处黄河流域地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段,应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构建以泰山为生态绿心、黄河为生态主轴的都市圈绿色发展内核,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青岛都市圈位于黄海之滨,东链接威海、向南链接长三角地区,应统筹岸线、海湾、海港、海岛保护利用,共建沿海绿色发展廊道。

(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