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年俗 品年味|岁月纷繁,年味犹存

2021-02-20 14:33:2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牛启新春 年上云端”春节系列活动作品展示

岁月匆匆,悄无声息地来,又不留声息地走,它不如清风,不带走一片云彩;它不似秋雨,连绵无期,留下飒爽凉意。它带着了什么?又默默留下了什么?

新春时节,举国欢庆,回望从前路,期待今后天。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当下。过年、团圆等一些早已熟听于耳,内化于心的美妙词汇,能否能生动再现它昔日的辉煌与璀璨?

我准备迈开脚步,在家乡一探究竟。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是齐鲁文化的发祥,亦是孔孟之道的源泉。正因为这种独特绚烂的文化基因,自古以来,尊师重道,以和为贵,邻里和睦等优良传统,渲染,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乡邻崇尚美好,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家乡文化。正如新春佳节,华灯璀璨,一抹又一抹的火焰,熙熙攘攘的人群,齐聚星光之下,感受久违的温馨与欢欣。

说起家乡春节的民俗文化,不得不从腊月算起。常言道:“进了腊月便是年”。腊八过后,孩子们纷纷走上街头,奔向杂货店,买些自己心怡的小鞭炮,小烟花,开始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燃放手中心爱的玩意,有的孩子胆小,连忙躲在他人身后,捂紧自己的耳朵,生怕听到一声半响的爆炸声。当小鞭炮发出声响,绽放光亮,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便预示着新的一年马上要开始了。腊月二十三号正是我们常说的小年,这一天是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神,俗称“灶王爷”。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给灶王爷摆上贡品,糖果水果自然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呢,还会燃烧纸马,意为恭送灶王爷回庭言好事,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小年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活起来,清扫房屋,置办年货,蒸白白胖胖的馒头,包子,发糕等等,以及油炸鱼,肉,丸子等等,以备年时。

等到了大年除夕,乡亲们上午开始贴春联,俗称贴对子;下午,家里的长辈会去祭祀祖先,点燃香火,燃放炮竹,挑起竹竿,意为请祖先回家过年。当时间进入傍晚,家人需要把所有房屋内的灯全部打开,家人聚在一起包水饺,吃饭,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唠唠家常,不时爆发阵阵欢声笑语。当午夜12时,家家开始燃放烟花炮竹,水饺下锅,然后一起吃水饺,有的水饺里包上硬币,谁能吃到硬币,就预示着下一年发大财。长辈们会在已经睡熟的孩子枕头下面放上压岁钱,祈愿新的一年孩子能平平安安,健康成长。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人们已经起床洗漱,准备拜年。首先,孩子由父母领着,给家里的老人长辈们拜年。结束后,走出家门,遇见邻里街坊,再道声新年快乐,问一句“吃水饺了吗?”,欢笑中道别离开。在大年初二,孩子会跟着母亲去外公外婆家拜年,俗称“回娘家”,然后的几天,家人们再陆陆续续去亲戚家拜年,唠嗑,当路途遥远,回家不便,也会在亲戚家吃上一顿饭,下午再启程回家。当给亲戚家都已拜完年,也暗示着春节将要过去,外出的人儿养足精神,满怀对新一年的憧憬与期待,收拾行李,拿上家乡特色产品,带着家人们的顾念与不舍,前往另一座城。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过年的渴望好像不如从前一般热烈。毕竟,之前只能过年吃的美味,现在随时随地可以品尝;过年才能买的新衣,现在只要需要也能随时购买;过年才能听到的炮竹声,如今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也已经很少听到。难道年味就这样消散?民俗就这般消亡??

通过今年第一次独自外出上学,独自返乡。疫情防控下的春节好像比以往更加冷清,许多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们做出牺牲,舍小家为大家,选择就地过年,以身作则,防止疫情反扑。在这种及其独特的形势下,我反而见到了不同以往的春节,体味到好像许久都未曾感受到的那股浓浓的年味。今年人们外出时能自觉戴上口罩,不聚堆,不扎堆,少串门,尽快走,勤洗手,讲卫生,自觉听从防疫要求;不随意燃放烟花炮竹,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使得空气清新明朗,天空依旧湛蓝。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与5G通讯的迅速普及,线上拜年,视频通话,无延迟通讯助力“云拜年”,成为新的过年常态;尽管不能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屏幕上精美的烟火依旧璀璨夺目,让人眼前一亮。除夕当晚,微信群,QQ群等群聊火热,红包抢到“手软”,春节联欢晚会仍然热闹非凡,精彩的节目,温暖的氛围,欢声笑语,妙不可言,不减当年。

我原本一度以为,本次寻找年味大作战可能会以失败告终,以为从前那些传统民俗风情已成过往,化为历史车轮下的沉寂。但殊不知,那些美好与感动仍然留着人们心庞,只不过它随着时代发展,已悄然变成另一种模样。

年味仍旧浓郁,快乐仍在蔓延。

作者:王鑫

学校:青岛大学


责任编辑: 张誉耀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