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和总书记说说心里话|创新路上,我们一直在奔跑

大众日报记者 王健 肖芳 从春龙 赵洪杰

2020-01-28 07:06:4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聚集的体制机制,去年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首次大幅提高至100多亿元,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达到22家。

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生产基地,自动化开发团队一年申请36项发明专利;青岛海检集团,去年建成3大国家级创新平台;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全球最大的深水养殖工船即将交付……过去一年,他们爬坡过坎,一直奔跑在创新路上;新的一年,他们迎难而上,自主创新只争朝夕。

一年申请36项发明专利,

罗希望有了自己的开发团队

春节期间,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生产基地智能工厂,生产部总经理助理罗希望没有停下工作。“手头有大量自动化设计开发工作需要尽快完成,所以这次没回河南老家过年。”

罗希望被称为工厂的“诊断医生”,他的工作就是围绕生产过程中的痛点,开发自动化的设备替代人工。

最令他开心的是,去年5月生产部的自动化开发团队组建以来,他们已发明了90多项新的工装,申请36项发明专利。“原来我们人少,只能做一些小的工装,现在有25个人了,能够进行设计、组装、调试,具备了自动化设备开发全链条运作能力。”

去年端午节后,浪潮集团确定建设新一代生产基地。罗希望的团队根据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做了一个大的生产线构思,设计自动化工位,用更多机器来进行重复简单的劳动。

在浪潮智能工厂里,罗希望给记者现场讲述他们的工作场景:流水线上的智能锁附机器人每8分钟自动锁完130颗螺丝,而同样的工作量人工大概需要1小时;AGV激光牵引叉车从仓库自动取货,将配件配送至不同的上料站台,同时还能将装配完毕的产品自动运送到出料口。从柔性化生产到交付服务的全过程智能化后,产品交付周期从18天缩短至5-7天,人员减少75%,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

奔跑在创新路上,浪潮智能工厂已成为国内第一个服务器智能柔性生产基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被权威评估机构Gartner评为全球智能制造典范。

建成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

为海洋设备和高端装备开好“通行证”

刚刚过去的2019年,作为技术骨干和主要人员,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主任、青岛海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传增亲身推动并见证了海检集团检验检测事业的发展:基本完成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重大产品研发和试验检测平台3大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设,建起水下设备实验室等7个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可为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12个重点行业提供50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

更令他开心的是,海检集团联合国内外60多家顶尖创新资源发起成立中国海洋设备检验检测联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西门子(中国)、英国劳氏船级社等签约合作,推动解决检验检测产业中各种现实壁垒和“卡脖子”问题,支持中国装备产业“走出去”。李传增说,新的一年,海检集团将凝心聚力,建设国际领先的海洋设备检验检测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海洋强国、制造强国。

全球最大深水养殖工船烟台造,

“大国工匠”让外国人竖起大拇指

天蓝海碧。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2万吨“泰山”龙门吊下,全球最大的深水养殖工船——Havfarm 1号已到了最后收官的关键时期。长385米、宽59.5米、深65米的巨大船体内,串洗作业区的工人们正在进行管路打压试验。

“原计划今年5月交付,挪威的客户着急,想提前到3月份。兄弟们加班加点全力保证工期。今年春节只能休年三十、初一两天。”杨德将早已习惯这种工作节奏,经常回到家时已是夜里11点。

杨德将1999年从技校毕业后,就来到烟台中集来福士,成为一名管路安装工。20年来,他先后参与了“蓝鲸一号”“蓝鲸二号”“仙境烟台”号等30多个海工项目的管路建造工作,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回望2019年的创新之路,他感觉每天都像在“打仗”:正月初六上“蓝鲸一号”工作了两个月,接着登上“仙境烟台”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两个月,又上了为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建造的P71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年底又接手了Havfarm 1号管路安装任务。

“每一项任务对创新的要求都非常高,都是急活、重活。”杨德将说,全班组一共26人,每个人都特别能钻研、特别能打硬仗,因此他们被公司领导称为“御林军”。船东、服务商也称赞他们“了不起”!

“技术痴”,这是大家对杨德将一致的评价。在来福士工作的20年,他通过学习钻研,为企业解决了百余项“疑难杂症”,个人提出的创新改良方案达上百个,其中3项创意工夫还申请了个人专利。

而作为国内率先进入海洋工程行业的企业,中集来福士10多年来承接了多个世界领先的钻井平台的建造工作。企业创新路上,离不开杨德将他们的一直奔跑。“我们一定会以总书记的要求为指引,迎难而上、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始终创新,为国家建造更多的‘大国重器’。”杨德将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健 肖芳 从春龙 统稿 赵洪杰)

责任编辑: 高翔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