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区赶考乡村振兴,交出亮眼“答卷”
大众日报记者 段婷婷
2023-09-21 20:24:0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农民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更是交乡村振兴“答卷”的赶考日。9月21日,在章丘区庆祝“第六个农民丰收节”新闻发布会上,章丘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今年来,章丘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建引领贯穿始终、“三变”改革激发活力,坚持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双轮”驱动,坚持健全运行推进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示范样板引领全域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打造特色路。该区连续两年在全市乡村振兴考核中获第一名,并于今年9月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创建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党的领导不断加强
打造一个片区,即“党建工作区”。下设党群工作、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城乡建设、应急环保5个办公室,下放60余项街镇职能,先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51件。目前,全区共成立党建工作区党委76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狠抓一支队伍,即农村“头雁”队伍。两批评选50名“领航书记”,每人每年专属补贴2万元,先后调整不担当、不胜任农村党组织书记24人;区级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吸纳23名专业技术干部、12名农业专家、20名优秀村级带头人,为基层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策划等全方位支持保障。
实施一个工程,即“三个一百”工程。开展“百名干部下乡”,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开展百家企业联村,动员辖区93家企业,采取签约结对、村企共建等方式,先后组织22次供需对接,初步意向合作项目达31个,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实施百村激励奖补,列支专项党费和集体收入增量的20%,奖励村“两委”干部,用真金白银支持激励村干部谋发展、奔共富。
完善一套机制,即“考核问效”机制。开展村级“大排名”,创新“回归系数”量分方式,对525个村统一赋分、统一排名;推行干部“日积分”,细化5类31项工作,拒绝“躺平”干部;抓实街镇“月考核”,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核心内容纳入指标体系,对连续3个月以上排名后三位的亮牌约谈,将压力传导在平时。
综合产能不断提升
在三夏三秋关键农时、防汛抗旱关键节点,连年开展“大干三十天 全力保丰收”“百名农技人员下乡夺夏粮丰收”等服务活动。2023年章丘区小麦收获面积78.18万亩,总产小麦33.29万吨,秋粮总种植面积83.35万亩。
蔬菜(食用菌)瓜菜类播种面积29.07万亩,产量129.9万吨,改造提升蔬菜大棚30个、新增设施蔬菜200亩,“菜篮子”工程保供园区项目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175家,章丘黄河舒心养殖场通过国家级生猪调控基地专家组审核。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持常态化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完善农户自主申请、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信访信息处置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全区防返贫监测对象共计57户、167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开发脱贫帮扶公益岗802个,已实现乡村公益岗位上岗培训5650人;落实“雨露计划”,资助学生378人次,资助金额56.7万元;推广齐鲁富民贷,今年新增贷款余额21191万元,服务农户1207户。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突出“项目为王”。梳理粮食、畜禽、果蔬、预制菜、都市休闲、农事服务六个方面27个项目,做到粮食生产基础稳固,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高官甜瓜等八大名品形成50万亩发展规模,获批章丘大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市级以上经营主体321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强镇6个、乡土产业名品村39个、市级以上农业品牌29个。充分利用“三涧溪·农事汇”电商平台,邀请网络达人等方式推销章丘农特产品1500余万元。
建设数字乡村。数字乡村建设已开工数量120个,建成数量110个,获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家;加强“无人农场”试验基地、智能农机装备示范合作社建设和鲁牧云平台应用。
加强品牌带动。抓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常年维持在250家左右。积极开展“泉水人家+区域公用品牌+领军企业品牌”整体推介。推荐申报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
城乡融合深入推进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安排部署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工作,升改、新建35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开展薄弱村攻坚、国省道沿线村庄提升等专项行动。
优化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县、乡、村三道列养率达到100%,“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已完成90公里;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50.1%;统筹新建农村幸福院、各类服务中心48家,募集村社互助金1035万元。
谋划“三区”推进。南部山区形成了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运营的“山水五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中部借势齐鲁科创走廊、明水古城等项目,建设要素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的“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北部发展以大葱、甜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片区”。
推进绿色低碳。在全区建立农膜回收示范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心各1处,临时回收点约45处;完成小麦秸秆综合利用面积77.3万亩,综合利用率98.6%;水肥一体化上报完成台账1086亩,预计11月底前完成1万亩;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乡村治理有效提升
加强组织督查。形成了监督以工代赈、规范小微权力运行、阳光问廉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被中纪委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国家发改委公众号等关注,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
深化综合治理。推行“共治积分”,将积分结果与荣誉表扬、待遇福利、服务兑换挂钩,让“信用有价”成为共识。创新“多网融合、一网协同”数字化基层治理模式,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精治网格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治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常态化。
深化农村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建成农村产权市场交易体系,全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因村施策发展资源经济、服务经济、股权经济、飞地经济;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和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政策指导,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3+7+N”试点工作,举办学雷锋志愿服务服务项目大赛启动仪式;持续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4500多场,受众达110万人,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开展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婚俗改革政策宣讲等系列活动2800多场。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段婷婷 报道)
责任编辑: 李忠运 王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