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标杆,让百姓感受“市中温度”?区长翟立波这样说

大众日报记者 段婷婷 王健

2020-05-15 11:49:15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5月14日下午,济南市人大代表,市中区委副书记、区长翟立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如何借势发力、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市中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前期已经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谋划。总的来说,就是要实施“三区同建”战略,进一步做精北部核心区,做强中部崛起区,做美南部生态区,以北部辐射中部,以中部带动南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城市范围,加快实现全域城市化,加快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品质之区。

一是做精北部核心区。即七里山以北约1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主要是开展零散棚户区、老旧小区和重点片区三大改造任务。零散棚户区方面,目前11个零散棚户区,计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施改造,彻底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今年,计划投资1.6亿元,实施八一立交东南一期、公立街、岔路街、三里庄东街一期等4个改造项目,涉及153户、0.39万平方米。对其他棚户区,下步将积极研究“留、改、拆”分类措施,创新征收模式,探索实施房屋置换、政府回购、模拟搬迁转征收等思路,逐一解决。老旧小区方面,全区共有508个老旧小区。自2015年以来,市中区累计投资8.51亿元,对梁庄小区、乐山小区等96个老旧小区实施了改造提升。今年市中区计划投资4.18亿元,改造馆驿街小区等13个老旧小区,总面积105.21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达3.7万人。未来5年内,市中区将对剩余的近40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重点片区方面,比如老商埠,是济南百年历史的见证,也是市中商业文化的名片。市中区先期实施了老商埠一期项目,占地约29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下一步将适时启动老商埠二期和占地60亩的大观园项目,进一步挖掘商埠文化,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
二是做强中部崛起区。即七里山往南约130平方公里的区域。该区域是市中区拆迁、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是未来市中区5—10年发展的希望所在,承载着再造一个“新市中”的期望。该区域原有44个城中村,目前已启动实施了25个村的改造,还有党东、党西等19个村计划进行改造。今年,计划启动党东、党西等2个城中村的改造,明年启动七贤、前龙窝居、后龙窝居、杨家庄等4个城中村的改造,剩余13个计划在3-5年内全面启动。
三是做美南部生态区。即现行城市规划边界以外的约140平方公里区域,是市中区的生态主载地。对该片区,市中区将以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为契机,通过城中村改造、迁村并居、单村保留整治提升的路径,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加快改变农村环境面貌。具体来说,目前全区共有56个村庄,其中大岭、白土岗、大涧沟东村、大涧沟西村4个村已实施旧村拆迁,对于剩余的52个村庄,打算保留15个村庄进行综合提升,另外37个村庄中,有18个村计划迁村并居、19个村计划纳入城中村改造进行“消化”。今年的重点是,打造好玉符河沿岸宅科、寨而头等5个乡村振兴样板村,形成串联在玉符河景观风貌带两侧的“乡村明珠”。
“总之,我们将牢牢抓住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实现生产生活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切实把市中区打造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翟立波说,未来市中区还计划重点打造党家绿色智造产业集聚区,该区域位于市中区西南部,西北至济微路(104国道),南至重汽卡车公司,东至二环西路,包括党家街道的党东、党西等6个行政村,总用地约7.4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7.22平方公里。在这一片区,城市发展空间相对较多,市中区准备通过产业导入,重点打造泛在物联网产业区、高端总部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核心区、高端装备制造区等四大片区,目前已有大唐5G等项目在此落户。可以说,一个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一个品质市中新的增长极已经蓄势待发。  

教育一直是市中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改革有深度,在全国率先实现集团化办学100%覆盖,全区20大集团有序运转,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二是教育有质量,全市学业水平测试,市中区连续四年领跑全市;三是服务有温度,午间配餐、课后服务以及对低保困难家庭的教育保障100%执行,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翟立波表示,下一步,为响应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要求,市中区将以打造“名校云集、名师辈出、学生幸福、社会满意”的“品质教育示范区”为目标,提出“品质教育2035理念”——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心系家国、放眼世界”的市中学子,为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培养“栋梁一代”。

践行这一理念,主要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提升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心系家国、放眼世界”的人才。比如,在市中区连续两年举办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基础上,扩大国际“朋友圈”,加强与多国专家的教育理念交流,让教育与世界接轨;同时,市中区还选派了骨干教师赴中国第一所海外国际学校——巴西里约赛尔学校任教,为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提供教育保障。
二是坚持研究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为千万家庭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孩子。比如今年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打造市中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及针对性辅导;在10所学校建立近视防控试点,搭建校园近视防控“防护网”。
三是坚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发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今年市中区6所新建学校、幼儿园投入使用,将继续用好集团化办学机制优势,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读名校、随名师。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18年以来,市中区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连续两年实施“12100”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群众办了一些实事好事。今年,已经是市中区第三年推出“12100”民生工程。“12100”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着力办好12类、100件民生实事,二是要用12个月的努力换取群众百分之百的满意。
翟立波表示,在工作中,市中区将坚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聚焦“六稳”,聚力“六保”,实施好“12100”民生工程,让我们的承诺落地有声。比如居住舒心工程,市中区将居住舒心工程列为12大类民生实事之首,特别是把安置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工作放在第一位。今年将完成经四纬一、岳而等9个项目共计1.11万套、2.45万人的回迁安置,开工建设双龙、后魏华庄等共计约2400套安置房,尽全力让“漂”在外面的拆迁居民早日回家,感受到家的温暖。又比如就业促进工程。考虑到疫情影响,市中区在促进就业方面会加大力度,切实抓好疫情后期就业保障工作,对重点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帮扶,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特殊时期的劳动关系。
受到疫情影响,市中区既定的民生实事中有个别推进较慢,比如,今年计划对1874户居民供电进行一户一表改造,受疫情影响,截至4月底,仅完成了236户,占12.6%;又如,在推进13个非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工程方面,由于分管入户、户表安装等施工环节受疫情影响,进展较慢。对此,市中区将高度重视,在后续工作加快推进、加强调度,确保按期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总之,我们将把这些民生实事,一件一件、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好、办实、办到老百姓心里,全力解决好关乎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切实让百姓感受到‘市中温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翟立波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段婷婷 王健 报道)

责任编辑: 刘田     签审: 王菁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