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卯一钉间展现匠人精神!青岛理工大学学生方寸之间营造精致天地
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2020-10-30 14:08: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品《半月方亭》采用方与圆的嵌套交织,创造出一个可以停留休憩、引人进入交流、有丰富的流线、具有趣味性、有遮阳挡雨功能的空间;
作品《声浪》巧妙地运用吉他构件的节奏感和帐篷状网架的形体感,意图给人以流浪旅人肆意而且自由的感触;
作品《流屏书屋》匠心独具,几乎全透的屏扇代替了传统的书架,书本就好像飞在空中,随风流转……
春华秋实,近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2018级营造实验成果展落地,秋日的阳光里,树影与木色的交错间,一个个“微环境”生成,生动而充满趣味的意境营造,增添了别致的校园风景;一卯一钉间,展现着学生建造中对“匠人精神”的追逐。
作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的设计实践课程,营造实验课程是学院“实践育人”体系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设计—营造—检验”这一完整的实践教学流程,使学生在真实的营造过程中了解设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与设计深化能力。
本次营造实验的主题迎合社会疫情形势,确定为在校园中营造一个供师生少数几人休息、交流的场所,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原型制作的全设计周期。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宏观,同学们数周的付出凝聚成一个个精致的方案成果,令路过的人驻足观望,流连其中。
作品《堂风 唐韵》采用鲁班桥节点的基本原理,形态上结合六边形与正方形,营造唐代方形山墙加坡项的古建筑形态;
作品《旋叠》构筑物的曲线和扭转与花园草地弧形相呼应,使得人的体验更加丰富。
作品《浮巢》意在打造一个漂浮于自然之间,渗透却又保持私密的有机体,表达无穷的意趣。
作品《留影》的设计概念来源于建院的标志图绘,通过进一步创新,将二维图形变化为三维可用空间,造型上采用虚实结合,设置大量灰空间,增加立面的建构感,使其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场所。
作品《水字切》的取自“无风起浪”,形体如横着迎浪劈去,为人们切出一片海浪下的休憩空间,平坦宽广的椅面能令人安静下来享受凝固时光,富有动感的形体能让人感受海浪力量为止振奋,整个空间的营造正如水字内涵可静可动。
作品《节节攀升》通过结构的不断重复与堆积,形成了具有一定围合感的休憩空间的设计,希望鲁班桥的自承式结构可以给迷茫、无助的人们一些启发与帮助,在压力之下变得愈发强大。
作品《光遇》旨在提供一个与光相遇的场所,在光下休息,近距离触摸光线,静静的感受光线的流淌。
作品《方寸之间》倡导大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外界的美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接触互动中,才能有所进步,感受这方寸之间的天地乾坤。
作品《森之教堂》坐落在树荫小径中,绿意环绕,教堂十字正对巨大的树木,引导人们进入。阳光斜射,穿透彩色的玻璃,带来丰富的光影体验,希望能为人们提供可以进行一定主题活动的场所。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位置之中,自由角色。每个人都有一片天地,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方寸虽小,却也包容万象。对于同学们来说,营造实验课程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课,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堂思政课,动手过程中的合作、互助精神,营建过程中对每一个数据的执着,每一个角度的挑剔的认真严谨,都是对他们性格与思想的锤炼,有情怀又有态度,新时代的匠人精神深植于内心。
本次营造实验成果展使得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实践育人”成果再显新高度。多年来,学院不断拓宽实践育人载体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两个平台、坚持三个结合、推动三类实践”的“1233”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打造实践育人新局面,不断提高实践育人质量和效果,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诸多斐然成绩。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曹玉洁 付梦姣 报道)
责任编辑: 王菁华 李忠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