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条关注青岛海岸线保护与修复:用最美海景装扮美好生活

2020-04-29 07:48:00 发布来源:光明日报

青岛:用最美海景装扮美好生活

【绿色治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随着挖掘机的抓斗扒开围堰,海水呼啸着涌进了它失去多年的“领地”……这是记者日前在山东省青岛市蓝色硅谷小岛湾北部生态整治修复现场看到的一幕。西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东至国家深海基地,这段全长6.5公里、曾经遍布养殖围堰的海滩,不久将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青岛多山,近8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风景旖旎,是弥足珍贵的自然财富。近几年来,青岛持续加大海岸线保护力度,着力修复受到破坏的海岸景观和生态功能。已累计清理恢复岸线173公里,整治修复岸线110公里;国家要求自然岸线保有率到2020年不低于35%,青岛现在自然岸线保有率已达40%,提前实现目标。

湿地保护,胶州湾的华丽变身

胶州湾被称为青岛的母亲湾,作为一个天然良港的选址地,胶州湾自青岛开埠以后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国家海洋局1989年的一份监测报告显示:“胶州湾东岸河口区和大部分滩涂遭受严重污染,东岸沧口滩涂生物种类单调,耐污染生物为优势种;李村河口外和青岛碱厂外滩涂为重污染区,生物绝迹……”

近些年,随着重污染企业的搬迁和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胶州湾迎来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历史契机。

2019年5月23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对海岸线严格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优化利用区域的范围及保护利用作出了明确规定,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青岛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

“围绕海湾保护管理,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湾长制’,目前全市49个海湾均已实行‘湾长制’管理,建立起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市、区(市)、镇(街道)三级湾长体系。”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说,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胶州湾海岸线自然生态也越来越好。数字显示,目前胶州湾水域面积为370.6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了约25平方公里;优良水质面积也从2010年的46.4%上升到74.8%。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2018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青岛市湿地保护条例》。“我们通过人工补栽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和投放鱼苗、螺蛳、河蚌等重塑湿地生物链,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韩守信介绍,为了进一步保护湿地,青岛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已批复建设少海国家湿地公园、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和胶州湾省级湿地公园。

青岛市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徐立强见证了20多年来胶州湾的生态变迁。“现在胶州湾湿地已经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鸟的种类、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像东方白鹳、中华凤头燕鸥、青头潜鸭、金雕等珍稀濒危鸟类都回来了,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说明了胶州湾的自然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徐立强表示。

退养还滩,海湾整治从源头抓起

“青岛海岸线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损比较严重,主要是由于近海围海围堰养殖无序发展、私搭乱建,侵占了岩礁沙滩,破坏了海岸的自然生态和景观,这也是海岸线保护修复的重点、难点问题。”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域海岛管理处处长王法庆介绍,近年来,青岛通过实施“蓝色海湾”岸线整治工程,坚决推进“退池还海”“退养还滩”,整治修复受损的海岸线。

“在充分保障民生、推动渔民转产转业的基础上,我们对这部分围海养殖设施分期分批进行清理。申请了12.5亿元的国家专项资金,给予养殖户拆迁补偿;同时联合海水养殖科研机构,为渔民开展深海养殖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搞好产业升级。”王法庆说。

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霞在崂山仰口搞海水养殖已经20多年了。“我们过去一直都在海滩上围堰养殖海参鲍鱼,在近海网箱养鱼,听说要拆迁一时手足无措。”王金霞回忆说,“政府给了合理的补偿,又请专家来上课讲深海养殖技术,让我下定决心向深海发展,利用补偿款投资了现在的海洋牧场。”

过去乘船到养殖区十几分钟,而现在需要四五十分钟,王金霞觉得这个时间成本花得很值:“深海区水体交换量大,水质好。我们海洋牧场面积近2万亩,上层养海带、紫菜,中间养鱼,海底养鲍鱼海参,实现了生态循环养殖。现在不光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提升了,公司每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据统计,目前青岛市现已拆除海滩养殖池1.2万多亩,恢复海岸线173公里,约占全市海岸线的五分之一。通过整治修复受损海岸线,拓展了市民的亲海空间,提升了海岸线的景观生态效果。

凭海共美,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青岛西海岸,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其绵延280多公里的蓝色海岸线上,齐长城、琅琊台、琅琊古港、徐福东渡……诸多历史古迹与民间传说勾画出了新区的海洋文化历史脉络。

“在海岸线保护修复中,我们注意保护和挖掘齐文化、琅琊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海洋元素,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旅局局长任宪雨说。

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的王家台后村,就坐落在琅琊山下,山上有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夯筑的琅琊台遗址,东侧是远近闻名的龙湾沙滩。走进村庄,秦风汉韵的村舍、古朴整洁的石板路,让人有时光穿越的感觉。

“得益于琅琊台的知名度和滨海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旺季时几乎家家户户的民宿、渔家宴都客满。”王家台后村党支部书记王强告诉记者,王家台后村目前有民宿床位3600余张,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户均收入可达15万元,已经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传统渔村变成了“网红”旅游特色村,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而在青岛八大关、太平角等滨海一带,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誉的百年老建筑也纷纷走出“深闺”,融入市民的现代生活。

“过去这些老建筑被出租办公或者干脆闲置,不但市民游客进不来,对老建筑的保护也不利。”青岛市市南区文旅局局长孙静介绍说,伴随着海岸带环境的不断优化,市南区开始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将文化、艺术、美食等元素融入老建筑的功能改造,打造慢生活“城市客厅”。目前太平角区域已陆续开放了“地质之光展览馆”“郭沫若书房”“莫奈花园”等15栋历史文化建筑,浪漫的海洋风景、厚重的历史记忆,这里已成为青岛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