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民间收藏家张维杰创建三转一响博物馆,用老物件存续时代印记

大众日报记者 王佳声

2022-10-20 21:03:5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三转一响”是一个时代的音符,即指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四大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陪嫁物品的代名词,也是计划经济时代极具典型意义的轻工业和电子产品,表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在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的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内,有一家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馆内上千件展品展示了工业文化遗存魅力和老百姓的乡愁故事,也生动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20多年收集上万件藏品

“三转一响”即指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四大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陪嫁物品的代名词,也是计划经济时代极具典型意义的轻工业和电子产品,表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张维杰是山东理工大学的退休教师,也是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的馆长。生于1957年的他,对过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着独特情结。上世纪90年代末,张维杰在一次逛大集时偶然看到一款曾经梦寐以求的座钟,最后以40元买下来。这次不经意的“淘宝”令他对“三转一响”的特殊情感再次萌动。那时,他一有工夫便到乡间或集市上寻找老物件,碰到心仪的物品就买下,收藏之路一坚持就是20多年。这些年来,张维杰收集了相关藏品上万件,随着藏品越来越多、渐成体系,他有了让这些藏品展览的打算。

2017年,张维杰筹建的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最初是落户在周村古商城,对参观者免费开放。100多年前的钟表、留声机,我国自主生产的自行车、缝纫机、电子产品,各种展品井然有序。开馆后,博物馆共接待游客万余人,开展公益活动数十次,受到广泛关注。

口述史承载一代人记忆

在收藏、布展过程中,张维杰惊喜地发现,许多藏品清晰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轻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轨迹。

上海牌手表、大金鹿牌自行车、工农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除记录淄博本土民风民俗、社会变迁外,博物馆内的展品都曾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器物,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张维杰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致力于做好相关物品的整理研究,以丰富的实物存续时代印记、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张维杰不光收集、展示物品,还潜心挖掘整理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他先后寻访了40多位与“三转一响”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见证人,录制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2000余分钟,整理文字资料100余万字,收集图片上万幅,展开了对“三转一响”生产与消费口述历史的发掘。通过口述记录,诸如周村缝纫业发展脉络、淄博电子工业发展史等逐渐清晰。

依托这些口述资料或生活轶事,张维杰等整理编撰了《三转一响》《三转一响文化研究》书籍,撰写了多篇“三转一响”题材调研报告、理论文章,抢救性地保护本土工业文化遗存,同时阐释了“三转一响”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老物件修复焕发新光彩

几年前,张维杰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时代见证物,如今,如何让博物馆“活”起来、让老物件广泛融入生活,成为他着力破解的问题。

博物馆藏品维护、日常运营、组织活动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许多单位和机构了解到他的坚守,抛出了寻求合作的橄榄枝。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都与三转一响博物馆开展了不同层面的交流共建,如共同推动展陈进校园活动、轻工行业学术研究及关联领域校地合作等,助力打造淄博市的工业文化名片,焕发时代光彩。

如今,博物馆落户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在学院机电工程系老师的帮助修复下,让老物件藏品能转的转、该响的响。

“张维杰馆长所收藏的藏品与我们专业非常契合,他致力于收藏的精神也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在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薛白看来,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了解三转一响的变迁、技术的革演,从而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博物馆也可以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载体,深化同学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佳声 实习生 王馨语 通讯员 刘扬 张彤 报道)

责任编辑: 王菁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