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观察|全省首单果树类碳汇价值保险落地沂源;临淄区开展新一轮教育资源整合

大众日报记者 王佳声 杨淑栋 刘磊

2023-10-03 12:37:2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果业振兴 生态提质

全省首单果树类碳汇价值保险落地沂源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唐亮 董玉芳 报道

本报沂源讯 “我们为全镇处于盛果期的大樱桃树投了果树类碳汇价值保险,在进一步保障果农利益的同时,激发果树的生态环境效益。”国庆节前,在沂源县燕崖镇大樱桃果园里,镇人大主席赵世刚一边查看果树生长情况一边说。

近日,燕崖镇政府投保了山东省首单“果树类碳汇价值保险”,保险对象是5万亩盛果期的大樱桃树,固碳量8529吨,保险费率为5%。

据了解,果树类碳汇价值保险主要针对果树类作物,因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病虫害等原因造成保险作物的实际碳汇量低于约定的目标碳汇量时,保险公司将根据合同约定,对损失的碳汇价值进行赔偿。

燕崖镇是典型的农业镇,镇域内种植有6万亩大樱桃,辖区95%以上的农户参与大樱桃相关产业,是远近闻名的“樱桃小镇”。近年来,燕崖镇坚持打造生态底座,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探索有效的农业种植保障机制,尽最大努力减少因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隐患,保障农民收益。

“我们联合泰山保险沂源支公司加大推进农业保险的实施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特色险种的开发创新力度,满足农民多层次、专业化的保险需求。”赵世刚介绍,果树类碳汇价值保险是一种林业险新模式,每村设有保险代办员,确保出险两小时内进行现场查看、定损,定损后24小时内进行赔付,实现灾后快速定损、极速理赔。传统森林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林木的再植成本,而果树类碳汇价值保险着眼于将果树和果树碳汇价值两者结合,保障的价值更大,也更有利于强化林木资源培育保护和林木碳汇能力的巩固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记者从沂源县农业农村局获悉,经过2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约75万亩林果的产业规模。其中: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年产量70万吨;桃15万亩,年产量32万吨;大樱桃9万亩,年产量4.5万吨;葡萄1.2万亩,产量2.8万吨。沂源县将进一步扩大果树类碳汇价值保险覆盖范围,利用该险种可在灾后快速理赔的优势,为灾后减损、固碳能力修复争取宝贵时间,提高灾后救助、修复能力和效率。

沂源县将持续探索“保险+服务”的模式,积极与保险公司对接,通过链接果农和保险公司需求,研发更多普惠性保险产品,提高承保覆盖率,更好地保障果农的切身利益,在助力果业振兴的同时,推动沂源县森林质量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工作的落实,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全方位促进县域生态高质量发展。

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临淄区开展新一轮教育资源整合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王若晨 报道

本报淄博讯 “以前都说城里学校好,现在我们乡镇的学校也不差。”日前,谈起孩子正在就读的齐陵街道第一中学,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柳店村村民刘秋菱说。如今,临淄区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回到乡镇学校上学。

在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崔国华看来,伴随着农村出生人口减少和生源流失等问题,很多农村学校存在招生“吃不饱”、校舍利用率低等现象,大量农村教育资源被闲置和浪费。为有效破解“城区挤、乡镇弱”的难题,今年以来,临淄区开展新一轮教育资源整合,着眼让城乡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临淄区通过科学精准测算农村学校生源数量、服务半径和校舍、教师资源等,将部分规模较小的乡村学校就近整合到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进一步集约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将31所中小学合并为20所。

“前几年,学校周边的孩子都流失到城区了,而在学校整合以后,以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为例,以前一年级新生只有70人左右,今年我们招到了160人,我们尝到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丰硕果实。”齐陵中学小学部业务校长吕卫凤说。

而对于区域过大、不适合整合的学校,临淄区采取改造提质的方式,确保办学条件达标。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临淄区虎山学校就通过改造,大幅提高了硬件水平。

“现在我们14个教学班都配备了智慧课堂设备,像平板电脑、智慧黑板,这些设备能够帮助我们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二次精准备课,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虎山学校小学部教师吉淑芳介绍。

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临淄区聚焦“吃、住、行、绩”等关键环节,着力提升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生活体验。

今年,临淄区溡水实验学校将附近的董褚小学合并,不仅新增了各种功能室,还建设了能容纳500人的报告厅、可供660人就餐的食堂以及乒乓球活动场馆、标准篮球场地等。“以前中午得接送孩子,现在孩子在学校食堂吃午饭,既营养又干净,家长放心又省心。”学生家长闫秀萍说。

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后,临淄区突破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资源投入相对不均等瓶颈,同时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优质融合。

截至目前,临淄区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为20所乡村中小学更新护眼灯、可调节课桌凳、AI智慧课堂等设备,提档升级办学条件和现代化水平。今年,临淄区农村中小学累计招收适龄入学学生2952人,占全区的21.7%。

周村区创新宣讲形式,让群众融进去有共鸣

理润旱码头,传递党的好声音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本报淄博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听起来很神秘,说白了其实很通俗,针对社区工作,我认为就是如何把社区管好、用好、服务好。”在淄博市周村区永安街街道光明社区,“小区家门口唠嗑队”宣讲员肖俊峰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结合社区实际工作,将党的二十大报告转化成接地气的感悟和分享,及时将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周村区创新打造“1+6+8+N”新时代理论宣讲体系,推出了“理润旱码头”系列宣讲品牌,让党员干部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今年以来,周村区整合175个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大舞台以及280个红色驿站,实现基层理论宣讲阵地全面覆盖;利用区融媒体中心“两微一端”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线上宣讲;依托马耀南故居等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红色及党史宣讲。从线上到线下,建起覆盖全区各村、社区以及网络云端的“理润旱码头”宣讲阵地。

在宣讲工作队伍方面,整合“1+5”支基层党组织书记、红色宣讲、小微特色宣讲等队伍共500余人,纳入“理润旱码头”宣讲队,在全区上下建立起以“理润旱码头”宣讲品牌为总揽,15支宣讲队伍、N个小微宣讲品牌同频共振的理论宣讲矩阵。

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的理论宣讲机制,周村区组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周举办1场理论宣讲及志愿服务活动,“1+5”支基层党组织书记和8支宣讲队每月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N”场理论宣讲,让宣讲不停歇、活动不停顿、惠民不停止。

在传统宣讲模式的基础上,周村区不断创新宣讲形式、扩大宣讲范围,成立了200余人的“理润旱码头”文艺宣讲团队,用戏曲、舞蹈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开展文艺宣讲,让群众融进去、有共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群众间落地开花。

与此同时,积极开辟新媒体理论宣讲阵地,定期推送微视频以及理论宣讲内容,对政策法规和会议精神及文件进行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阐释,进一步强化理论传播的渗透力、感染力。

另外,周村区还组织专家教授围绕工作难点、堵点、痛点,为党员干部群众讲授精品示范课,党员干部就宣讲内容现场交流研讨,让宣讲成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形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力和精神推动力。

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

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平台助企走出去

□记者 王佳声 刘 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日前,“云话山东”系列外宣活动第四期之“走近海外园区 感受鲁企风采”专题采访活动走进淄博市。

“计划投资10亿美元,总规划占地800公顷,最终实现进驻企业60余家,用工5万至6万人。”作为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的投资方,总部位于临淄区的淄博众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生有着明确的打算。

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的定位是搭建省内外企业在柬埔寨投资贸易合作的平台,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企业在柬埔寨集聚发展,实现企业抱团式、集群式、配套式走出去,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已有16家企业进驻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涵盖纺织服装、轻工家电、食品加工、五金机械、冶金建材等领域,目前各家企业生产运营顺利,工业产值对柬埔寨柴桢省柴桢市的经济贡献率已超80%。

赛轮轮胎是一家来自山东的企业,其CART工厂于2021年3月在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总占地面积约75公顷。仅8个月后,企业PCR首胎下线。作为赛轮轮胎在东南亚的第二个海外生产基地,赛轮柬埔寨CART工厂未来将成为其在海外最大的轮胎生产基地。

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招商成果。如今,山东霓虹王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棠德工贸有限公司、美科(青岛)休闲用品有限公司、溧阳好利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也已达成进驻意向。

为了让进驻企业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还邀请柬埔寨发展理事会、海关、商检、商业部、劳工部、柴桢省政府代表进驻特区办公,为企业提供投资申请、登记注册、报关、商检、核发原产地证明等“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

“今年,我们将根据经济特区建设进程和企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力争达到整体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性定位准确、服务保障到位、进驻企业方便满意的总目标。”王立生说,下一步,经济特区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引导战略投资者扩大投资领域和规模,实现从引进一个项目到引进一批项目,进而带动壮大一个产业的新突破。

鲁北粮仓着力打造整县域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样板

桓台县开展“吨半粮”创建行动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许洁琼 报道

本报桓台讯 “虽然今年几个关键农时雨水情况不佳,但我们的先玉玉米品种亩产高达1650斤,青贮玉米每亩地纯收入约1450元,亩均产青贮饲料3.2吨。”近日,桓台县起凤镇起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锐祚喜笑颜开,他说,今年的大丰收得益于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的整村托管合作。

“我们玉米地里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物联网传感器和各种监控设备,田间的空气温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物理参数,经过5G无线网络同步传输到平台上。”在桓台数字农业农村智慧平台展示大屏幕前,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桓台MAP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李亮介绍,根据实时数据,农场进行针对性浇水、除草、施肥、杀虫,保障了粮食的优质高产。同时,该平台还能提供精准的农业气象指导——包括2小时短临降雨、48小时气象预警和15天长期预报,便于种植户抓住合适的窗口期加紧作业。

桓台县地处鲁中平原,是江北首个吨粮县,素有“鲁北粮仓”之称,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31万亩左右。根据前期签订的战略协议,2021年,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进驻桓台县,成立MAP技术服务中心,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村托管”方案,探索种好地的新模式。目前,3000亩数字示范大田已辐射服务3.2万亩耕地,亩均增收约300元。未来二到三年内,该模式将服务全县30余万亩耕地。

记者从桓台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5月,淄博市被列为“吨半粮”创建行动战略合作示范市,桓台县作为“吨半粮”重点实施区域,将用三年的时间,梯度建设攻关田50亩、技术攻关区200亩、核心区1000亩、示范区10000亩,以“一田三区”的方式集成推广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技术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实现应用场景规模化、技术模式标准化、生产方式集约化和生产过程智慧化的“四化”目标,着力打造整县域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样板。

围绕粮食,桓台县各种特色产业逐渐兴起,成为村民共富的有效途径。中秋节前,在田庄镇张王村桓台兴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花馍生产车间里,面食飘香,一个个造型别致、热气腾腾的花馍出笼。

“我们花馍造型有花朵、果蔬、动物、福袋、寿桃、卡通人物等,是用火龙果、菠菜、南瓜等新鲜果蔬调味上色,美味又健康。”张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凤云说,中秋、国庆订单不断,合作社运营才一个月就实现了20万元的销售额。

“我们的二期工程10月投产,新上石磨面粉、放心大馒头加工等,把村里100多亩地全部种上优质小麦,用于加工面食。我们将继续扩宽致富之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吕凤云信心满满。

天宫课堂点亮航天梦想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张健 报道

日前,淄博市张店区铁路小学的师生在线收看了“天宫课堂”第四课直播,宽敞的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和微重力环境下蜡烛球形火焰实验等课堂内容,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通过“天宫课堂”,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宇宙空间的向往以及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淄博花灯入选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牌案例

□记者 刘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记者从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上,“淄博花灯”入选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牌案例。

淄博花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素有“南有自贡恐龙灯,北有哈市冰雪灯,东有淄博闹花灯”的说法。2014年,“淄博花灯”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张店区分别荣获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花灯)艺术之乡”和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花灯)艺术之乡”称号。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座谈会召开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近日,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座谈会召开,17位监督员代表参加会议。会上通报了2023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监督员围绕优化企业项目审批流程、完善园区审批职能以及惠企政策及时、精准解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将继续立足行业领域,实事求是、精准监督,发挥优势、提高监督效能;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主题,探索创新政企沟通协商工作形式,推动政企沟通制度化规范化,着力打造极优营商环境。淄博市行政审批部门将进一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运行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经营主体,为企业发展、城市建设营造最优生态。

3万亩猕猴桃喜获丰收

□记者 王佳声 通讯员 李丽媛 报道

本报淄博讯 金果飘香季,喜获丰收时。眼下,正值猕猴桃成熟季节,淄博市3万亩猕猴桃已挂果成熟,陆续进入采摘季。

在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主产区,道路两旁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藤架上挂满了饱满的猕猴桃,阳光透过片片绿叶,照在枝头的果实上,显得格外喜人。藤架下,果农们挎着包,一边说笑,一边采摘,呈现出一派丰收喜悦的繁忙景象。

今年连阴天少,猕猴桃产量和品质都比较高。据初步估算,全市猕猴桃产量可达7.47万吨,比去年增产10%左右,亩纯收入可达7000元左右。为助力猕猴桃采摘销售,淄博市政府开通了张店至源泉的公交专线,方便游客前往游玩采摘,并探索完成了全国首例猕猴桃“采摘权”交易,果品产销模式进一步创新升级。

近年来,淄博市以博山区源泉镇为中心,依托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坚持适度规模化种植、现代化模式、轻简化栽培、标准化管理路径,走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打造猕猴桃产业集群,辐射淄河沿岸周边乡镇,形成3万亩规模优质有机猕猴桃生产区,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博山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今年以来,淄博市博山区财政局依托预算一体化系统,优化绩效目标管理,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博山区财政局运用预算一体化系统,辅导预算单位设定绩效目标,聘请第三方机构协助预算单位编制绩效目标600余条,逐项目逐指标地指导预算单位设定和完善项目绩效目标;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目标审核流程和制度,设定调整预算绩效项目情况表和审核台账,实现申报、审核、修改、公开全过程的流程化;加强联动,向预算单位的填报人员讲解项目绩效目标填报的注意事项,向财政局相关业务科室审核人员进行实操业务培训,促进预算和绩效的深度融合,深化绩效目标在预算管理全过程的指向性作用。

淄博高新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成立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本报淄博讯 9月25日,在淄博高新区禁毒办的统筹指导下,淄博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四宝山街道办成立高新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

通过成立高新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实现禁毒戒毒工作联动新模式,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禁毒、大戒毒、大矫治”工作氛围,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打通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高青县与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王克军 张真真 报道

本报高青讯 近日,淄博市暨高青县与北京化工大学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在高青县举办。活动现场,北京化工大学的11位专家发布了技术成果,淄博市19家企业进行了技术难题“发榜”,5位北京化工大学的专家被5家企业聘为“科技副总”。

此次活动旨在聚焦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化工大学的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提质和科技合作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高青县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积极推动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逐步打造黄河下游“引才汇智”的人才高地,推进区域产业创新升级。

责任编辑: 杨淑栋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