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观察|数字赋能农业产业振兴;用文明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
大众日报记者 王佳声 刘磊 杨淑栋
2023-11-21 10:56:4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农业增效 农民共富
淄博:数字赋能农业产业振兴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1月16日,在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的彭东农业智慧大棚产学研基地里,一株株西红柿长势喜人,有的已结出青色的小果。温度25.9℃,湿度60.7%……大数据平台上实时显示着大棚的各项数据。“我们的普罗旺斯西红柿采用无土栽培,使用椰糠条基质,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实现产量和精品率双提升。”该基地技术员李传祥说,这批西红柿主打错峰销售,计划元旦前后上市。
该基地建于2020年,由彭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设施入股,平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技术入股,王村镇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淄博金辉城乡建设有限公司资金入股,共同成立淄博彭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000亩,共盘活利用彭东村21栋废弃连拱棚,新建11座温室大棚,种植了普罗旺斯西红柿、阳光玫瑰葡萄、富硒麒麟西瓜等一批高端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约500万元。
“我们着眼于智慧农业发展,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共建现代设施蔬菜栽培产业研究院,由江苏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方案,建设了15000平方米的无土栽培数字温室大棚,发展种养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种植及智慧农业教学展示、科研孵化等,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发展。”基地办公室主任王广琼说。
“通过基地建设,去年我们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村民1亩地分红700元。”彭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晓说。
该基地项目整合了周边郭家、东道、平楼等11个村的土地资源,扩大了西瓜、甜瓜等特色瓜果种植面积,在为彭东村、平楼村集体共增收40余万元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经营、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等方式,辐射附近村农业增效和农民共富。
基地还带动了120余名村民就业,65岁的后坡村村民尚玉英就是其中一员。“俺从家骑车过来10分钟,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能赚2000多块钱哩。”她手上动作麻利,一边给西红柿藤剪枝一边说。
近年来,淄博市坚持数字赋能,全面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2020年,淄博市在全国率先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当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等17部委批准为全国首个以数字农业农村为改革内容的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2021年以来,淄博市累计实施总投资258亿元的数字农业重点项目71个,目前完成投资101亿元。
淄博市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等18家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淄博市农业农村智慧大脑综合服务平台,链入国家、省级涉农信息系统93个,汇聚涉农数据30亿条,打造“帮我贷”“找农机”“问专家”4个特色应用,建立“一云统揽、多维一体、一网通办”的数字农业生态;建设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牧场50家,以纽澜地、中化MAP、禾丰种业、得益乳业、凯盛浩丰为代表的一批数字农业项目形成集聚带动效应,中以果业、思远农业、七河生物实现数字生产模式输出;推广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示范引领现代设施农业发展,2022年,全市设施蔬菜占地面积12.54万亩,产量123.1万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55.7%,产值33.15亿元,占全市蔬菜总产值的65%。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淄博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34.40亿元,同比增长4.2%;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8亿元,同比增长4.8%;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863万元,同比增长6.8%。淄博市正以数字农业为引领,推动农业产业振兴。
淄博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用文明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张庆岩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1月17日,在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天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健身房内,数十种健身器材让村民张璇练得兴起。室内,群众健身氛围正浓;室外,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为满足村民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需求,天乙村去年投资近300万元,在西北角闲置空地重新规划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设置了理论宣讲室、农家书屋、健身房等多个活动室,还建设了标准篮球场、儿童游乐园等多个项目,为群众提供空间更加宽阔、设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舒适的文体活动场地。
11月17日,淄博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暨乡村文化振兴观摩推进会举行。推进会选取了张店区、周村区、临淄区和淄博高新区的6个文明实践点位进行现场观摩,天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是其中之一。
距离天乙村36公里的临淄区金山镇南仇片新时代文明实践总站同样热闹非凡,除了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激昂的锣鼓队展演让人心潮澎湃。
金山镇南仇片整合党群服务中心、金山镇文体公园等阵地,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总站,有效激活了下辖6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主体活力,构建起点多面广、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淄博高新区银泰城社区探索自治共同体“1+3”文明路径,即以自治共同体为1个总抓手,围绕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培育3条主线,激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周村区航北社区充分调动9名网格党支部书记和282名党员的带头作用,融合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社区双报到单位等资源,成立15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创建了“引航致远”“春夏秋冬·服务四季”“乐享航北·青春有爱”等6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形成了全民参与文明实践的良好氛围。从城市社区到田间地头、从商业街区到公园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淄博遍地开花。
为更好地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淄博市实施“文明实践·四季陪伴”项目,在中心(所、站)“五有”标准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文明实践阵地向机关、学校、家庭延伸,建成校园实践站140余个、家庭站7373个。利用公园、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130处、公园广场763处。在“志愿山东”平台注册志愿者93.3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1.3万余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29.2万个。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7.3万场次。
文化的繁盛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淄博市锚定打造文化“两创”标杆城市,着力实施思想铸魂、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化惠民、文化传承五大攻坚行动,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赋能。
“在‘五有’标准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提档升级,从有形覆盖向质效覆盖转型,更加重视使用效率,更加重视群众参与,更加重视群众满意度,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许艳萍说。
沂源县多学联动增强理论学习质效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董玉芳 左志会 报道
本报沂源讯 “今天,我们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主题,为大家授课,旨在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好地为民办实事。”近日,沂源县委党校大讲堂第5期举行,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祝灵君为沂源县500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线上专题授课。
“每次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些内容对我们开展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性。”沂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郭中锋说。
在沂源县,理论学习已经成为从上到下的必修课。今年以来,沂源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积极拓宽学习途径,开办县委党校大讲堂,通过集中观看视频、聘请专家授课、领导干部上讲台等多种形式,以教促学、以讲促干,着力提高全县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觉悟和专业能力,沂源县委党校大讲堂已连续举办5期。
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授课研读上,更要在交流研讨中碰撞出思想火花。自2022年开始,沂源县将工作交流作为一项重要环节,纳入全县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常规集体学习的基础上,每季度召开工作交流会。同时,把学习会场搬到项目现场,开展调研式学习、沉浸式学习,以“一线学习”带动“一线问效”,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搬到会场外,打造‘开放课堂’,实现理论学习促进工作方式转变,推动了工作质效提升。”东里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尹翠云说,该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已到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和泉庄镇的5个项目现场进行了学习调研,受益匪浅。
“乡村发展,只靠以往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学习。‘四级联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中庄镇党委副书记刘洪亮说。“四级联学”是淄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及市直各系统、区(县)、镇(街道)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四级”开展的集中学习活动。截至目前,沂源县已积极参与“四级联学”200余场次,完成12个镇(街道)、30个县直部门单位的列席旁听。
“四级联学”实现了理论学习纵向上的贯通,而为了推动理论学习在横向上延伸,沂源县积极组织开展“系统联学”活动。日前,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与燕崖镇党委开展了理论学习中心组“系统联学”研讨会,“我们这次和县文旅局的联学交流,为燕崖镇加快整合优化文旅资源,推动文旅农商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有很强的指导性。”燕崖镇党委书记于庆说。
下一步,沂源县将继续通过示范引领学、认知迭代学、联合促进学等,实现多“学”联动,用理论学习武装头脑,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带电作业机器人“上岗”培训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日前,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在博山实训站开展首次带电作业机器人培训,为机器人“上岗”作准备,让电网作业更安全。
本次培训所用机器人为新一代双臂人机共融机器人,通过更换末端工具可完成不同场景作业。下一步,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将通过更高精尖的装备配置、更科学的人员培训、更先进的检修模式,提高淄博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一个站点辐射一个街道
临淄区:“3510”模式助推老有颐养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本报淄博讯 初冬的清晨,5点钟天还漆黑,但山东健康孝之源临淄雪宫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长者食堂已亮起点点灯光,工作人员忙活着赶制早餐。随着香喷喷的火烧出炉,长者食堂里逐渐热闹起来。火烧、豆汁、鸡蛋汤……老人们挑选着可心的早餐。一碗热汤,一句问候,充满浓浓的温情。
记者了解到,老人们所在的雪宫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由临淄区与山东健康医养集团旗下孝之源公司和百度公司携手打造的一项民生样板工程。该中心由临淄区政府投资近400万元建设,项目采用国有企业市场化承接政府民生项目的方式,已建设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民生实事模板。
雪宫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3510”模式筹建,凸显智慧特色。所谓“3510”模式,“3”是指智慧社区(村居)、智慧家庭、智慧养老三位一体;“5”是指智慧居家养老“五以”目标定位,即以弘扬孝文化起航、以人工智能赋能、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服务居家养老落地、以全国连锁定位;“10”是指智慧社区(村居)发展“十进”方式,即党建引领进社区、营养餐厅进社区、医疗健康进社区、老幼托管进社区、智慧居家养老进社区、智慧家庭进社区、文体娱乐进社区、便民商超进社区、就业培训进社区、公益事业进社区。
该中心运营负责人段萍萍告诉记者,这里是在原雪宫社区养老用房的基础上,改建提升而成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智慧服务中心、智慧家庭支持中心“三位一体”的社区智慧枢纽,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配备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门诊、营养食堂、睡眠管理中心、文体娱乐、志愿服务、智慧党建等功能区域,链接孝百通等各类智慧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社区照料、居家入户服务。
以雪宫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建立起服务雪宫及周边社区的15分钟养老生活圈,可提供18大类177项居家健康、便民服务。截至今年10月,中心登记认证服务3353人,长者食堂日就餐300余人次。已组建老年团体10余支,整合公益服务、商超团购、入户照料、党员志愿、社区网格等各类资源20余个,自有服务团队成员100余人,成为一张展示临淄社区养老成果的新名片。
目前,该中心已为社区部分60岁以上独居高龄、失能重残等老年群体配备500余台“孝百通”助老智慧终端,提供“六助一护”(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助行、上门照护)及紧急救援服务。
“中心建成投用以来,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共处理养老需求3300余单,逐渐为老年人接受认可。一个站点辐射一个街道,为破解社区居家养老运营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段萍萍说。
淄博首个灵活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揭牌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1月14日,淄博市张店区灵活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揭牌启用,这是淄博市首个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新业态劳动者等群体提供“社区化一站式”就业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该服务中心占地6000余平方米,将人社、司法、工会、残联、妇联等服务项目统筹整合,推动劳动者高频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服务中心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着力打造区域性灵活用工产业园;引进培训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菜单式技能培训服务;设置文体活动室和爱心超市,丰富灵活就业人员的文娱生活。目前,已有近30家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驻。
淄博首家农品授权体验店启用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1月16日,淄博市首家农品授权体验店启用。体验店位于张店区印象汇沿街商铺,占地约400平方米,现有淄博特色农产品400余种,通过零售、团购、直播带货等渠道,打造“线上服务+线下体验”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终端无缝衔接,让消费者得到“一站式购物”体验。
近年来,淄博市立足资源禀赋,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品牌强农”战略为抓手,打造淄博市“1+11+N”的农业品牌体系,持续推进淄博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启用该体验店,将进一步扩大淄博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淄博农品将与授权企业共同助力淄博特色农产品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高青县基层工作日活动筑牢干群连心桥
□记者 刘磊 报道
本报高青讯 针对矛盾发现不了、问题处理不好、风险防控不住这三个基层信访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高青县将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创新开展“基层工作日”活动,通过抓实信访源头预防,推进问题一线化解,全县各类上访数量逐年减少。
据了解,高青县将每周二、周三固定为“基层工作日”,动员全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贴近基层,开展“解剖麻雀”式蹲点调研,现场解难题、办实事。同时,在“三级书记”抓初信初访基础上,建立“3+3”问题收集机制,进一步畅通问题收集渠道。
截至目前,通过“基层工作日”累计发现问题511个,提出解决措施918条。研发上线“基层工作日”小程序,将领导干部调研发现问题清单、部门单位反馈问题清单、社会各界反映问题清单分级分类整理,按轻重缓急合并同类项,领导干部根据分管领域和部门职能职责,对问题库中的问题进行认领,列出解决措施和完成时限,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高青县委常委会研究信访事项7次,召开重点案件分析研判会议47次,发放督办函、提醒函22次,集中化解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湖区来了“蒲公英”宣讲团
□记者 王佳声 通讯员 王超 报道
本报桓台讯 “历史上,新城王氏家族的先辈们热爱读书,讲究礼仪,严行家教,清廉自守,这样的家风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影响到今天。”11月14日,在桓台县马踏湖畔,“蒲公英”百姓宣讲团成员王珊珊正以《家风是融入血脉的坚守》为题进行宣讲。
桓台县“蒲公英”百姓宣讲团从老百姓关注的小处着手,用老百姓喜欢听的大白话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身边榜样故事、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用小故事阐释大主题。
为更好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桓台县“蒲公英”百姓宣讲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小广场、小亭廊等阵地,持续开展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宣传宣讲活动。今年以来,已组织群众性宣传宣讲活动1325场次,受众超过8万人次。
沂源县建立成本预算管理闭环体系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唐佳 报道
本报沂源讯 近日,沂源县财政局依托对城市公交运营、校车购置及运营经费、城乡环卫保洁服务费和政务大厅运转等4个项目开展的成本预算绩效分析,制定了4个领域的11个单项定额标准,为打破“基数”依赖和支出固化格局、压减预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以同等产出和效益情况下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结合项目自身特点,从项目总体目标、效益分析、产出分析、成本测算分析和标准制定等多个维度开展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探索建立“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成本预算管理闭环体系。同时,结合2024年预算编制要求,各部门至少选择1个预算金额大、成本构成比较复杂的一级项目,对其所包含的二级项目逐项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形成项目支出成本效益分析表,从源头进行成本管控。
高青县优化乡镇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王克军 报道
本报高青讯 近日,高青县聚焦乡镇财政运行,不断优化乡镇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
在制定乡镇政府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时,尽可能考虑乡镇政府在职责、战略发展方向等方面达到各项基本绩效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共性+个性”的指标体系。遵循“投入—过程—效果—可持续”的路径开展评价,运用比较法、案卷研究法、专家评判法、实地测评法、调查问卷法等多种方式,提升各个评价环节的衔接度。明确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把评价和整改落实结果作为乡镇财政奖补、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充分发挥绩效评价以评促管的效能,进一步推动乡镇政府改进政府工作,降低行政成本,让财政资金在乡镇运行中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 傅欣迎 签审: 王佳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