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谁见过鼓咋做?吴长国和他的“崖头大鼓” 告诉你!

大众日报记者 刘磊

2020-08-13 10:54: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哒哒哒……”8月9日一大早,临淄区皇城镇崖头村的吴长国就摆开阵势,制作起了大鼓。只见他将做好的鼓圈,码放到一起,作出大鼓的雏形,再拿斧子敲敲打打,每一下敲打都经过思量,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吴长国是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头大鼓”第四代传人。据《皇城镇志》记载,“崖头大鼓”始创于1852年,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早年间,皇城镇崖头村内有许多制鼓的村民。随着时代的不断进展,制鼓这门手艺在皇城镇已变的越来越少。目前,皇城镇能制作“崖头大鼓”的只有吴长国和他的哥哥吴长纲。

传承的制鼓工艺

“我们‘崖头大鼓’创始人名叫吴化楠,第二代传人叫吴玉泉,第三代传人是吴奎臣,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传人。”提起“崖头大鼓”的历史,吴长国娓娓道来,“据我父亲说,我老爷爷是位赤脚医生,为人朴实。有个南方人路经此地病倒了,老爷爷将他医治好,那人没钱给诊费,便将制鼓的手艺传给了我老爷爷,我老爷爷便是第一代。”

崖头大鼓是纯手工制作,一面大鼓的“出炉”要经历解板、制作鼓圈、裁边抛光、蒙皮、踩鼓、上漆等20道工序。在鼓圈制作上,木质越硬,声音越清脆。在蒙皮的制作上,削皮均匀才能保证鼓的质量。

吴长国说,制鼓技艺传到他这一代,在工艺上有了很大改善:原来用刨子刨鼓圈,只能选择木质较软的梧桐木,现在有了抛光机、刨床、电钻等现代化的工具,不但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木料选择也更加多样化,鼓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鼓簧是为了增加鼓的共鸣音,在鼓里面加的弹簧。“鼓簧我们叫‘单挑一枝花’,是根据鼓簧的造型起的名字,也正是有了‘这支花’,鼓才能达到最佳的共鸣。”多年来,吴长国一直在寻求新的工艺打造“这支花”。如今的鼓簧采用琴钢制作,虽然成本价比其他材质的鼓簧高出许多,“但是共鸣更好。” 

在吴长国的鼓厂里,一个放在铁架上的鼓圈格外引人注意。铁架是由底边和三个支柱构成,底边由带钩的铁圈环绕,鼓圈就置于铁架上,高于地面半米。吴长国将被水打湿的鼓皮延边打好了眼儿放在鼓圈上,把契子穿过孔眼,用手指粗的绳子固定住,拉紧后再穿过焊着铁钩的铁圈上,吴长国与妻子默契配合,将磨得光滑的木棍从绳子的中间穿过,不断转紧,鼓皮就被牢牢的贴合在鼓圈上。

接着两人不停地用铁锤敲打着鼓圈上的楔子,整张鼓皮均匀地被越拉越紧。随后,吴长国夫妇就登上高高的鼓面,围着鼓面有节奏地一踩一跳,并踩出咚咚的鼓点声,就像是在跳舞一般。

“崖头大鼓之所以这么有名,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延续着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踩鼓工艺。”吴长国说,踩鼓时,人站在鼓面上反复地用脚踩,使鼓皮松弛,然后勒紧皮子继续踩,反复数次,直到鼓面绷紧为止。只有经过这个工艺,做出来的大鼓鼓皮才能达到最大劲度,鼓声才能清晰清脆。

制鼓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技术娴熟的吴长国,平均一天也只能制作一面大鼓,要想鼓声洪亮、铿锵有力,且耐用多年不坏,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省,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

传统工艺搭上互联网

在吴长国的仓库中堆满了不同的鼓:锣鼓队专用挎鼓、特大号战鼓,高中低调堂鼓、朝鲜鼓等,“这些是准备运走的,这些是天津的一个公司订购的。要是过年的时候,这个仓库早就空了。”边说着,笑容不自觉的涌现面颊。

“我做了20多年的鼓,现在才算迎来好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和客户面窄,刚开始从事制鼓行业的吴长国常常面临资不抵债的情况,“一年毛利润三五万,去掉成本根本剩不下钱。” 

“当时和父亲背着鼓,周边各个集市都跑遍了,但是腿能跑多远?最远也就到广饶。”看着用心制作的大鼓堆满仓库,吴长国无计可施。

“互联网+”的出现让他的生意有了转机。“当时阿里巴巴刚上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就注册了,没想到自此打开了销路。”在阿里巴巴平台四年间,吴长国扩大了客户面,省外的客户不断增多,仅一年间,批发的大单就达20多个。

吴长国的大鼓以质量取胜。大鼓的售价根据尺寸从几百到上千不等,客户在购买时更为谨慎。仅通过图片形式来展示商品的电商平台,在描述商品时还存在弊端,他的许多客户是到现场考察之后才成为他的老客户。

知名度变高,生意变好,吴长国却更冷静的审视自己:“我的初衷是做精不做量,所以在‘崖头大鼓’有了一定知名度以后,我就转到了淘宝平台,零售为主。”

“我注册了“忠诚堂”和“崖头”牛皮大鼓品牌。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成就了“忠诚堂大鼓”的发展”。如今,“崖头大鼓”远销济南、青岛、河北、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并出口到新加坡、泰国、韩国、朝鲜、日本等国曾在第二届潍坊风筝会、九九年五十年大庆、历届齐文化旅游节期间一展雄姿,2008又被命名为奥运会专用鼓。在吴长国的努力下,“崖头大鼓”已成为国内黄牛皮大鼓标志性品牌。

销售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广,吴长国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做自己的品牌,做百年老店。将“崖头大鼓”这一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下去。”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孙文  报道)

责任编辑: 李忠运 王菁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