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会·我的驻村故事|“山水石岚”的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

2020-12-18 10:20:0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白光博

2019年4月,初入费县薛庄镇石岚村,水声潺潺,云雾霭霭,有风山中来,一幅山水画清澈入眼。

走村串户访民情,上山进田查收成,了解了村子的情况后,不免几分惆怅。

如画山水并未造福乡亲:几年前,这里还是省定贫困村、库区移民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收入单一薄弱、村民居住分散闭塞、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

脱贫攻坚任务压在了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肩膀上。

如何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定思路,闯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活水开源,青山出宝,激活人力,定能带领父老乡亲趟出一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致富之路。

那水——

活水开源润心田

石岚村傍依蓄水4000余万立方米的石岚水库,水资源极为丰富。

怎么看这个村都不缺水。可村民们反映最多的问题竟然是缺水?

2019年夏天,炎热干旱。

在田间路上,我遇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清云,65岁的他正骑着农用电动三轮车缓慢下坡,车上装着一个大塑料桶。

坡陡路窄、摇摇晃晃,着实让人捏把汗。我赶忙上前帮他小心下坡。他停车擦汗,告诉我,他去水库抽水灌桶,再拉回山上浇灌果树。每逢干旱少雨时节,这是村民灌溉农田、浇果树唯一的“笨方法”。

改造前。

石岚村是典型的山村,近七成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山沟山涧不少,但由于缺少筑坝拦水,雨水一来山涧爆满,天气一晴难觅水迹,根本存不住水。

水,是庄稼人的命根子。解决用水问题,是村民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群众所想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走遍村里的沟沟坎坎,请来水利技术人员,到县镇协调资金,我与村干部积极奔走,在上级党委和第一书记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争取到水利移民资金和扶贫资金,修缮加固了村内塘坝1处,新建拦河坝6座。

新建小水库。

这些塘坝蓄起雨水,村民接起软管就能把水抽到地里,旱涝保收,群众收入也有了保障。

如今,李清云再也不用冒险下山拉水了。

水到地头人欢笑,活水开源润心田。卧龙村是石岚村的一个自然村,村有山泉,常年流水,水甜如饴。取水送检,显示水质不仅全部达标,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完全可以达到饮用标准。

我们想不但让泉水满足村民饮用,还要让水生金,更多地造福村民。为此,我们多方推广,招商引入社会资本兴建山泉水厂。跑手续、改厂房、上设备,一个现代化的水厂在山里成长起来,年底投产后不但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还可带动3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那山——

山货出山变成金

46岁的村民殷京明养蜂十年,是这一行的“土专家”。他说,养蜂最关键的是要有好的蜜源地,而他家门口的层层大山和不远处的大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就是极好的蜜源地。

守着天然蜜源地,殷京明坚持用最传统、最天然的酿蜜方法——自然成熟。“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保留了蜂蜜最大的营养价值。但弊端是产量极低,自然成熟的土蜂蜜,一年只能采一次,一箱土蜂一年产蜜也仅有6斤左右。”

升级前的老包装。

可这种天然好蜂蜜却没能让殷京明富裕起来,“路不好走,好东西出不去,没人认。辛苦一年还不如人家外出打工几个月的收入高。”

是啊,石岚村三面环山,山外叠山,被大山包裹得严严实实。守着物产丰饶、风光秀丽的青山,外面的人难进来,村里的货出不去,村民难富裕。

要想富,先修路。我与村“两委”想尽各种办法,争取到扶贫、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资金,新硬化、加宽了村内道路7.5公里,主路还铺上了柏油。阳光灿烂的日子,路面照的亮晃晃的。

新修道路。

路通人和,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来往的游客多了,一到节假日,游客开着各种小车进了村。

“我在家门口就顺便把蜂蜜卖出去了。”如今,殷京明整日乐呵呵地。前不久,他还加入了村党总支领办的山水石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统一为大山里的蜂蜜、板栗等特色农产品注册了商标,进行统一品牌包装,并试水了电商销售。一条“品牌化、体验化、电商化”的农旅产品发展之路,正展现在殷京明和村民面前。

村民们笑称,进山路成了我们走向小康生活的幸福路。

那人——

敞开胸怀迎客来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落到村这一级还是要靠基层党组织和各类乡村发展人才。

入村一年多来,我与村“两委”干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党员靠前,发挥党总支委员年富力强、思维活跃优势,主动作为,协调争取各类资金项目改善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

在此基础上,立足村庄定位和特色资源,党总支领办山水石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探索“特色农产品+乡村观光休闲游”发展路径,着力构建“支部(引领)+企业(合作)+农户(带动)+村庄(推介)+产品(体验采摘、电商直播、批发)”一体化发展的“山水石岚”品牌体系。并通过“扶贫创客培育计划”为合作社起步发展筹得启动资金。

升级后的品牌包装。

栽好了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归巢。

今年30岁的村民徐广阔,年少时家庭困难,靠着国家助学政策才完成了学业。技校毕业之后,徐广阔在外地成为一家酒店的厨师。去年,他看到了村里的变化,附近3家民宿生意红火,炒得一手好菜的他便萌生了回村创业的念头。

父亲徐大恩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非常支持他,就在离民宿不远的地方改造经营了一家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山村特色美食,并和民宿合作提供上门烹饪、送餐服务。

“现在在家门口也能过上好日子了。”徐大恩看着儿子的生意红红火火,逢人就说。

受徐广阔的影响,村里又陆续新开起了3家农家乐。而合作社不仅在前期房屋流转方面提供帮助,接下来也将吸纳农家乐、民宿,进行统一宣传、规范运营。

“那水、那山、那人”变化多。到村任职快两年了,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多,我们正按照组织上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要求,和村里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向着“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奋力奔跑。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真正让“山水石岚”的绿水青山迸发活力,成为乡亲们的金山银山,让乡亲们幸福的笑脸更灿烂。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讲师团 省委宣传部派驻费县薛庄镇石岚村第一书记)

征稿启事!大众日报客户端“干部学习会”邀您讲述“我的驻村故事”>>

责任编辑: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