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会·我的驻村故事|签约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2020-12-21 09:47:3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王晓明

12月21日,冬至。冬至大过年,人间小团圆,我又想起了在夏津那700多天的日子。

“我们的大棚棚膜和棉被已覆盖好,这几天就要种植了。”记得10月20日,我手机里传来夏津绿巨人项目负责人付茂凯发来的这个消息时,心里激动的心情。2018年9月26日,作为大众报业集团派出扶贫干部,我被选派到夏津乡村振兴服务队工作,今年10月份结束扶贫工作回到工作单位。虽然离开夏津两个多月了,但自己心里牵挂的仍是负责的项目和帮扶的村子。

“没项目,没资金、没法干呀”

——从大讲堂开始,改变村民观念

到村里扶贫,最难的就是取得村民的信任。“你们是来镀金的,待不了几天就回省城了。”初到夏津,我们也遇到这样的困扰。

经过一个月的调研,我们针对当地资源优势,做了发展蔬菜产业、乡村旅游桑产品开发、发展民宿等方案。当我们兴致勃勃地给村干部、村民讲这些方案时,村干部和村民没有一个兴奋的,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一脸“疑惑”。

村干部:“没人才、没资金,这事儿做不了!”

村民:“这行吗?不会有风险吧?”

我们认识到,要改变村里的现状,首先从改变村干部、村民的思想观念做起。要激发内生动力,自己想干,才能改变现状。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服务队开设了“乡村振兴大讲堂”。

2018年12月27日,第一期大讲堂在后屯村开讲,60多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到一个个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远处的、身边的,一个个明星村的典型经验让大家脑筋开了窍,赢得了满堂彩!不少人追问,下期还讲点啥?我们回答:大家喜欢听什么,咱就讲点什么。

为了办好大讲堂,我们聘请省农科院、齐鲁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成立了“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邀请顾问团专家定期到大讲堂讲课。在专家们的支持下,一场场高质量的讲座在大讲堂开讲:现代桃园管理、蔬菜栽培技术、土鸡林下养殖、设施农业发展……每场讲座,大讲堂都座无虚席。

一场场讲座,让村民脑筋开了窍,思想活了,方法有了,“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从2018年12月27日的第一期大讲堂,到服务队离开,大讲堂先后举办讲座24期,累计参加人数达3800余人次。

“种大棚?还要投资,这事俺不干”

——为让村民建大棚,挨家挨户去动员

10月15日,服务队扶贫工作结束。临走的前一天,我到刘堤村村民的蔬菜大棚看看。在蔬菜大棚,我见到收菜的村民闫宗文,“我的两个大棚,今年比往年多收入了4万多元。”说这话时,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回想起当初,动员村民种大棚实在不易。

刘堤村是我帮扶的村子。未到刘堤村之前,从介绍该村的材料中了解到,该村是一个具有多种植传统的蔬菜专业村,我暗自庆幸自己帮扶的是一个产业基础好的村子。可当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村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菜地里竟然没有一个大棚,全是露天种植!

到啥年代了还停留在传统种植阶段!为啥村民固守落后的种植模式?我走访了几户村民。

问:“为啥不种大棚?”

答:“建大棚需要投资一二十万,我们投不起。”

问:“种大棚效益高,多卖了钱不就收回投资了吗?”

答:“我们露天种,虽然收入少点,没风险。”

……

如果停留在现状,村民永远富不起来。我经过对寿光等地菜农了解,建大棚虽然一次性投入不少,但一至两年就能收回投资,建了大棚,一亩地每年多收入三万五万没问题。

在与县农业局深入沟通之后,一份《关于鼓励村民建蔬菜大棚的奖补办法》出台,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村民建大棚。

尽管建大棚有奖励,但建大棚的大头仍需要个人掏钱。奖补办法在村民代表会上讲了,但村民没有人报名。

怎么办?我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为村民算账,给村民讲鼓励政策。

在反复动员下,村民闫宗文带头建起了第一个大棚。当菜地里出现第一个大棚后,不少村民动心了,纷纷来参观闫宗文的大棚。没过几天,村里菜地又多了几个大棚。

到了收菜的季节,建了大棚的村民兰正荣满心欢喜,批发市场上的露天种植生菜8毛钱一斤,而她的生菜能卖到一块钱。“大棚里种的菜,不仅价格高,还好卖!”兰正荣高兴地对我说。

村民把大棚建起来了,还要让全村的蔬菜产业活起来。如何激发全村活力,我提议把以前的“空壳”合作社用起来。

2019年10月30日晚上,刘堤村委会,60多位蔬菜种植户在投票选择他们的“掌舵人”,最终,闫光生当选合作社理事长。“现在单打独斗不行,必须抱团闯市场。”当晚,新当选的理事长闫光生信心满满地给合作社理事们说:“有组织了,咱就要带着村民大干一场!”

“啥是现代农业?俺不懂”

——给村民树“样板”,引进大项目

种上大棚,还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一个产业发展,仅靠“一村之力”还不行。

啥是现代农业?当给村里提起现代农业时,都是一头雾水。

经过反复思考和深入调研,最后决定,引进项目,树立“样板”,让农民学着干、跟着干。

2019年5月,我和服务队刘启超队长一起前往寿光招商,为夏津引进现代农业项目。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一场招商座谈会在寿光举行,会上我们介绍了夏津资源优势和招商优惠政策,参会的八家企业中有两家有意向到夏津投资农业项目。

经过多次接触和洽谈,最终选定寿光绿巨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2019年9月26日,夏津县绿巨人现代设施蔬菜产业项目签约仪式在夏津举行,该项目总投资1.5亿,将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高科技集约化育苗管、智能反季节日光温室,项目建成后年产有机蔬菜10000吨。签约的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一天,正是我们服务队到夏津一周年,项目的签约正是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2019年11月份,绿巨人项目动工建设。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到2020年10月份,服务队离开时,10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主体建设完成,29个反季节智能温室基本完工。

看着落在自己村的项目,刘堤村的党支部书记闫宗华每天心里都美滋滋的:“服务队把寿光蔬菜大项目引到我们身边,这对我们是天大的好事。人家理念超前,技术先进,我们跟着人家学就是了。相信用不了几年,刘堤蔬菜产业就会有天翻地复的变化。”

同样高兴的还有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汤庆军。“夏津是农业县,但缺少现代设施农业项目,绿巨人项目会对夏津农业转型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正在建设中的现代设施农业项目绿巨人蔬菜产业园。(摄于2020年9月)

10月20日,我收到夏津绿巨人项目负责人付茂凯传来的好消息:“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大棚里马上就要种植了,春节前就能吃上绿巨人项目产出的蔬菜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

(作者单位: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 省派驻夏津乡村振兴服务队)

征稿启事!大众日报客户端“干部学习会”邀您讲述“我的驻村故事”>>

责任编辑: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