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会·我的驻村故事|村干部笑了,村民也笑了

2020-12-25 15:05:3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姜伟

“可能我去干第一书记给局里增不了多少光、添不了多少彩,但是一定也不会给局里抹黑,我得对得住‘第一书记’这个称呼。”2019年7月,在去苍山街道尚庄村任职第一书记时的座谈会上,我郑重地向局党组作出了以上承诺。

转眼驻村近一年半时间,经历了尚庄村的二十四时辰,也领略了尚庄村的春花夏月秋霜冬雪,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尚庄村,从刚开始一名格格不入的“外来人”,成为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自己人”。

入农户,访村情

——精准把握问题症结

尚庄村隶属于兰陵县苍山街道,全村共有728户2567人,其中,党员36人,入党积极分子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29人。全村耕地面积2560亩,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

驻村伊始,为了准确把握村情民意,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为制定帮扶计划做好准备,我深知这一切离不开调研。经过和村两委班子分析,将“四户”人员作为走访的重点。

历时半个月时间,终于将村里的基本情况摸清。尚庄村各项工作较为滞后,被县委组织部门定性为软弱涣散村。村里社情较为复杂,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基本没有收入,每逢下雨,道路泥泞不堪,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股脑的摆在面前,着实让人头疼。为尽快制定出帮扶计划,驻村前半个月,我基本上吃住在村里,读高中的儿子顾不上辅导,尚在襁褓中闺女也甩给了家属和父母。家属曾多次抱怨说:放着好好的办公室不坐,偏去受苦遭罪······

在一次走访的路上,村里80多岁的老党员、老支书潘广保说要带我去村里的一片“游乐场”,说是能够更好地了解情况。所谓“游乐场”,原来就是一片可供老人打牌下棋的树荫。 “这是县里给咱庄上新派来的第一书记小姜,他工作认真着呢,刚来就走街串巷的了解情况,不孬,大家有啥想说的都啦啦······”老支书潘广保没到树荫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旁边几位老人把我围在树荫下讲着村庄的发展历史、他们关心关切的问题有哪些,谁家儿媳妇又和公婆吵架了······在这群老人们谈论的家长里短中,也让我积累了第一手的村情资料。

七月的骄阳依然火辣,围着村庄走一圈也有10余里路,每到一户便汗流浃背,往往是一件衬衣在一天中要经历从干到湿好几个循环。半个月的入户走访、一个星期的情况梳理,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中长期发展愿景,基本找准了下一步工作开展目标和思路:村里道路坑洼不平,晴天土雨天泥——修路;村内后河阻隔了村庄南北联系,群众出行存在隐患——修桥;村里到了晚上黑灯瞎火,走路窜门不方便——安装路灯;大部分群众都还在引用传统的压水井,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引水入户;村集体没有收入——流转土地铺设光伏发电设施;利用孩子们放学后大人没空照顾,孩子们只能疯玩打游戏——建农家书屋······

严规范,树旗帜

——强化支部示范引领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党支部怎么建设、党员怎么管理,事关效用发挥的大小。

尚庄村36名党员中,以中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近51岁,党支部7年没发展新党员,党组织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为增强党支部的“造血功能”,在优秀创业青年、返乡大中专生中发展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10人。同时,着眼长远抓后备,在“三青”(青年党员、青年干部、青年人才)中建立村组织后备人才库,培养3名后备干部,为村庄长远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由于村里党员外出务工的较多,加之老龄化严重,支部党内组织生活基本流于形式。为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密切党群关系,我积极与街道党工委组织部门对接,同支部委员会的同志一同起草并在党员大会上通过了《苍山街道尚庄村党员量化积分制度》,该项制度从党员参加党内组织生活出勤,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从模范作用发挥到矛盾纠纷化解,每一项均予以量化排名,每月定期公布,让党员管理有了具体抓手,这一举措较好调动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稳健推进,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明显提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组织开展党员联系群众网格化服务活动,将728户居民按照居住片区划分为27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党员负责联系、定期走访,帮助解决困难,征求意见建议,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人间四月天,绿化好时节。今年4月份,我积极争取压油沟风景区的支持,为村里争取到1000余株绿化苗木以栽种在穿村而过的县乡公路两侧。为节约开支,我提议村两委干部出义务工进行栽种,并得到村支两委研究同意。虽然正值农忙时节,村里仍然有21名党员带着工具按时来到绿化地点,年逾70岁的老党员沙金明、李昌明,生意繁忙的潘国后、褚庆法,身体带伤的常全军……各位党员按照分工,运花的运花,挖坑的挖坑,栽种的栽种,浇水的浇水,各负其责,有条不紊。群众在得知我们是在义务为村庄绿化时,也都纷纷加入其中。到傍晚收工时,1000余株绿化苗木全部栽种到位,使得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和谐。当前,党员每月定期开展政策宣讲、清扫街道卫生、贫困户志愿帮扶……每一件事都逐渐成为党支部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看看俺村的三务公开栏,村里大情小事俺都能知道”,村民常大娘经常向外边来的亲戚说。这主要得益于党支部对村里的重点工作全部走“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权放在群众手中,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村支两委的各项工作开展自己接受群众监督,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愈加坚定。

办实事,兴产业

——振兴乡村在路上

光伏发电设施建成了

为增加集体收入,我瞅准国家农光互补政策,积极对接山东双方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尚庄村铺设光伏发电设施。和投资方合作意向谈拢了,流转土地又成了一个难题。为争取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我自学国家农光互补方面的政策,先后召开村支两委会议10余次,向村干部和群众解释这方面的收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群众看来,动了他的土地,无异于把他逼上了绝路,对此部分不理解的村民对我恶语相向,部分村干部也劝我还是不要再推下去。为群众着想,群众总归会理解,我本着这一想法,对意见较大的农户反复上门作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还有第三次,好在村干部的鼎力相助和群众的理解,最终涉及160户330亩土地顺利完成流转。

投资方先期投资3000余万元,铺设太阳能光伏板55000块,不仅盘活了贫瘠的300余亩山岭地,只租金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增收24万余元。同时,充分利用土地立体空间,在光伏设施下栽种优质大樱桃2000株,劳务支出由投资方负责,在壮大集体经济,也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贫困户就业,每年仅农户务工增收就能达到5万元。

文化活动丰富了

不光口袋富,还要脑袋富。在完成光伏发电设施铺设的同时,我强烈的意识到精神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尚庄村学龄儿童较多,大人们忙于打工或务农,照顾孩子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大部分学龄儿童课余时间更多的沉醉于玩游戏或遛大街,尤其是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放养式”教育不仅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存在道路交通或河库游泳等安全隐患。我是教育系统出身,对此有着较多的经历。当我将计划在村里建设一处“圈养”孩子的场所时,文化系统出身的同事建议可以依托村委会闲置的办公场所,建设农家书屋,当做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该建议得到了村民的强烈拥护,村委会专门腾出两间办公室,作为农家书屋建设阵地。

在局党组的支持下,积极协调县文化和旅游局,建设了1处农家书屋,配备涵盖科技种(养)植、居家健康、文学名著、科技动漫等方面的书籍2000余册,书架、阅览桌凳一应俱全,成为孩子们课后休闲学习的好去处。农家书屋建成一年多来,每天前来阅读和学习的群众络绎不绝,部分家长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到书屋阅读学习。农家书屋的建成,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搭建起了邻里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家长里短的事在一声

声笑声中无形化解。同时,为助推文明村风建设,我还积极联系县电影公司和县柳琴剧团,群众每月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每年都有地方戏曲下乡演出,让群众共享文化事业发展成果,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村里道路畅通了

2019年8月份, “利奇马”台风袭击了村庄,连日降雨使村内低洼的路段积水严重,群众无法出门。部分低矮房屋进水,群众家里成了“海景房”。修路又成为了亟需解决问题。

修路,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经概算,村里道路全部硬化,需要资金385万元,村干部和党员虽然都赞成捐款,但是杯水车薪。万事开头难,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我彻夜睡不着觉,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筹到钱。最终,在局党组和街道党工委的协调下,终于争取到县城投开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仅用两个月时间,没让群众捐助一分钱,全村硬化路面5.5万平方米,水泥路通到了群众的家门口,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不便的难题,结束了该村晴天土雨天泥的历史,村民们无不欢欣鼓舞。路通了,亮化工程也同步跟进,单位又筹措资金10万元,村里筹措资金6万元,在村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亮化里程7.5千米,村里彻夜明亮,不仅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也强化了社会治安。“村村通”施工期间每天至少10小时在工地的辛劳,在群众的欢笑中顿时烟消云散。

村后危桥修完了

村后有条河,河上有座桥,桥破不好走,走要注意瞅。这个顺口溜在村里流传已有三五年,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桥体破败不堪,尤其是到了汛期,河水没过桥面,很难分辨出哪里能走哪里不能走,汽车桥上抛锚和骑车摔倒的隐患时有发生,由于该桥是通向村后村民农田的必经之路,群众希望修桥的诉求非常强烈。

在同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商议后,计划将该桥原地拆除,在此基础上重新建一座新桥。局党组在我汇报完修桥的计划后,多方筹措资金投资5万元,村集体自筹1万元,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群众亲切的称之为“连心桥”。新桥的建成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和生产生活需求,更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大桥建成期间,党员干部全部出义务工,有的群众也自发前来帮忙。大桥通车当天,村民自发的在桥头放起了鞭炮,那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喜乐。

自来水入户了

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村民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压水井。长期饮用未经净化的地下水,不仅不卫生,还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到了隆冬时节,压水井管道易结冰,取水困难,而且压水井取水还是一项体力活,对老年人来说非常不便,部分村民希望自来水入户的意愿非常强烈。

我和村党支部书记宋传军一起做方案,根据村居平面图研究入户管线如何铺设,同时到县水利局争取支持。最终,在没让群众掏一分钱的情况下,协调资金11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16千米,全村700多户村民家里都通上了自来水。80多岁的村民潘恒昌在自来水入户的当天,开心的像个孩子。

守得云开见红日,拨开云雾见月明。一年半时间,在村干部和父老乡亲的支持下,当初制定的工作愿景一一实现:路修了、桥建了、路灯安装了、自来水通了,光伏发电建成了、也有了农家书屋,群众也开始称呼我为“老姜”。

前几天村里开会,村党支部书记宋传军问我:老姜,你第一书记期满了能再干一届么?我说:你们不撵我走,我就落户这里了……

说完这句话,村干部笑了,村民也笑了。

(作者系兰陵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派驻苍山街道尚庄村第一书记)

征稿启事!大众日报客户端“干部学习会”邀您讲述“我的驻村故事”>>

责任编辑: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