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省科学院):闯出一条有示范意义的科教融合之路

大众日报记者 王桂利

2022-06-21 18:38:5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高校与科研院所融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成功闯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教融合改革之路。6月21日上午,省教育厅组织主办的“我们这十年”媒体校园行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站举行。中央及省主流媒体记者走进齐鲁工业大学调研采访。

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大家为新技术绿色造纸所吸引。该实验室于2018年10月经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正式批准建设该实验室,是全国本领域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等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上的研究与创新,将对推动生物基材料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将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对促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委书记王英龙介绍,近五年来,校(院)接连取得重大突破,由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由省内排名中游的普通高校入选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王军成研究员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校(院)第一位自主培养的两院院士,在校友会网排名由全国第299名升至第94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学科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分别进入山东省“高峰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行列;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由无增加到4个;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学科数量由3个增加到11个;在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海洋科学、能源动力、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建设了一批新兴优势特色学科。

科技创新方面,国家级平台达到10个,获批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建成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研制建设新一代通用超级计算平台“山河超级计算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获国家科技奖励5项,在海洋传感器、超级计算、轻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年度科研经费由3.7亿元增加到10.6亿元,累计超过4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合同额累计超过18亿元,孵化科技企业50余家,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其主要经验做法:

以“大部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院所一体科教深度融合。2021年校(院)按照“能合则合,能融尽融”的原则,全面实施“大部制”改革,整合学科领域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科研单位,成立14个实体化运行学部,统一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统一人力资源、统一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统一考核评价,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以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实现二级单位自主权下放和类法人治理。以学部(院)定编定岗为基础,加强制度建设顶层设计,确立校(院)和学部(院)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推动二级单位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规范运行、加快发展,形成“校(院)宏观管控,职能部门服务、指导与监督,学(部)院自主运行”的两级管理体制。实现人财物等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将“大学办学院”转变为“学院办大学”模式,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扩大学部(院)财务管理自主权,人事管理自主权,扩大学部(院)教学、科研和资产等管理自主权,全面激发学部(院)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

以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支撑,建设专业高效的教学科研生力军。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科研教学岗等四类,分类上岗、分类发展、分类考核,实施岗位能上能下、岗变薪变,支持不同类型特点的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岗定薪、责薪一致、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原则,建立基于目标任务、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

以建立科教产融合的体制机制为支撑,打造全链条创新体系。经省政府批准,整合划转省科学院所属30余家企业组建省管一级国有全资企业——山东山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由校(院)代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校(院)形成了集高等教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科教产三类平台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发挥山科控股优势,以重大科研任务为引导,强化有组织科研模式,组建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教师、科研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研发团队,构建大学、科学院和山科控股“三位一体”共同支持模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将研究所的科研平台、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及山科控股等优质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实施“2+2”“3+1”两段式教学,启动本科生导师制,鼓励研究所一流科研人员、高科技企业创业导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实习实践平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的科教产协同育人模式。(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桂利 报道)

责任编辑: 戴玉亮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