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儿子被偷拍,大妈竟砸破女孩头!此类争端如何避免?
大众日报记者 张春晓
2023-07-18 14:24:2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社交平台之上,又出现一起因怀疑“偷拍”引发争端的热搜。
7月15日,重庆北碚区,一女孩拿起手机拍轻轨门上的指示牌,男孩和妈妈站在轻轨门下,妈妈便以为女孩在拍男孩,向她吼道“拍什么拍”?女孩回呛:“你儿很帅吗?又没拍你儿”。随后两人发生争吵、肢体冲突,妈妈被惹怒后拿水瓶向女孩头上砸去,女孩当时头部流血,随后报警。
目前,警方已立案,正进一步调查处理中,后续会发布通报,相信究竟有没有偷拍、双方有无过错、伤人者应当受到怎样的处罚,在经过调查之后自会有一番公论。而回顾整个事件,再联系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些地铁偷拍“乌龙”事件,此类争端频发确实有太多值得深思之处。
“手机究竟有多强大?科技发展到今天,手机比眼睛还好用。” 生活中,包括笔者在内,相信很多人多少会有上述事件中类似女孩这种操作:用手机拍远处看不清的地铁站点,或者拍张指示牌照片备忘。同时,孩子妈妈不愿自家孩子进入别人镜头的心情也不难理解,毕竟网络之上有太多因一张照片引发舆论风暴的事件。
但在心有疑惑、产生误会,事实还没有搞清楚的状况下,是否就一定要以激烈的方式发问,以至陷入争吵、头破血流?是否可以少一点怒火,多一些理性?
客观地讲,被偷拍是令人深恶痛绝的现象,也是法律法规重点打击的对象。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担心,大家提高警惕、严加防护,是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在察觉到自己可能被偷拍时,能够直面求证,某种程度上有助于遏制此类不法行为的发生。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基于事实和真相,在事实还没有搞清楚的状况下,不管是不分青红皂白无端指责、大打出手还是发“小作文”引起了网暴,都是不当的行为,一旦触碰到法律,还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避免此类争端,首要一点是情绪一定不能先于事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理所应当,也不能仅凭着一丝怀疑,就漠视甚至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
7月16日,媒体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实际上,当事女孩甘某(女,21岁,北碚区人)在轨道交通6号线西南大学开往北碚区间列车上拍摄车厢号发给朋友,同车厢乘客熊某(女,49岁)认为甘某在拍摄其同行23岁儿子,双方随即发生争执。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怀疑可以选择报警,把人打得头破血流,确实是有些莫名其妙。”
偷拍违法,反偷拍也要依法,这既是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也应该成为反偷拍者的共识。正如警方的提示,遇到偷拍行径要第一时间报警,而不是采取其他非理性的手段,以避免打击违法不成自己先违法,更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人身伤害。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张佳华建议,出现被误会、冤枉的情况时,如果互相之间误会难以调解,对方态度激烈,可以第一时间向民警求助,在民警的主持下进行相册查看和确认,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如果对方态度比较缓和冷静,可以求助路人朋友进行见证,共同查看相册,冷静平和地向对方进行解释说明,解除对方误会。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明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误会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矛盾和纠纷发生。这种纠纷可能会在网上扩大,使双方陷入无休止的争执,进而导致更大影响和损失。双方都会因此而陷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情况下,双方应保持冷静,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进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其次,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需要构建怎样的拍摄伦理,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应该说,对于确定的偷拍行为,视情节严重程度,法律当然要予以约束规范、进行惩处。这是社会皆有的共识。而生活之中,争议往往就存在于究竟有没有偷拍。在这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法条规定与监管力量恐怕难以立马介入。那么,这时需要双方如何做?
对拍摄者而言,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产生,在使用手机之时,尽量要避免将镜头冲向人脸,尤其是在人群密集处的拍摄。在拍摄之时,也可以提前跟有可能被镜头带到的人提前打个招呼、做个解释,一句“麻烦了”“打扰”可能会省去很多可能的麻烦和打扰。
而另一方面,看到别人举起手机,警惕心要有,但也别想当然地陷入“被迫害妄想症”中,网上写小作文或是当面大吵大闹、大打出手,恐怕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平和的沟通还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如果发现其拍摄设备确实一直对准自己,也应该大胆维权,必要时向公共场合的安保人员或者民警求助。抓住偷拍现行后,应要求对方删除照片、赔礼道歉,在民警主持下更好地维护合法权益,民警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偷拍人行政处罚。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国是直通车、澎湃新闻等)
责任编辑: 杨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