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需争先恐后

2021-02-22 11:06:11 发布来源:水亦田

过年带孩子看《熊出没·狂野大陆》,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狗熊岭附近新开业了一个叫“狂野大陆”的神奇乐园,通过基因技术把人们变成各种动物,让劳碌的人们重温童年时自由自在的快乐,可当自由无限的放大时,个体的无拘无束便意味着群体的行为失控。影片探讨的主题也很清晰:什么是真正自由的快乐?我们要追求的是每个个体的自由快乐,还是整体的快乐层级递进?

这正是我们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探讨:给孩子自由无束缚的童年还是注重有规则的习惯养成?

1、把自由关进规则的笼子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由的实现需要明确边界,让自由在正确的轨道行进,如果没有束缚,过度自由只能走向野蛮与放纵。

自由与规则是矛盾的对立面,二者相互依存,必须同时存在才有意义。如果没有了自由,人们不知道规则为何物;如果没有了规则,也自然不会有人去争取自由。康德曾笑言:“一只轻捷的鸽子分开空气自由飞翔,感觉到了空气的阻力,它或许会想象在真空里飞行更加轻快。”但我们知道鸽子一旦身处真空之中便会走向灭亡。因此,没有绝对自由,相对自由需要规则的束缚,束缚是产生自由的前提,如果人们不感到有约束,就不会有渴望自由的意识。

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提到,我们因为可以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公共场所经常出现“不能践踏草坪”、“不准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等“提醒”甚至是“警示”词牌令受限制的群体感到拘束、压抑,不触犯规则边界才能得到相对的自由让他们大呼不过瘾;但是,对一部分人自由的束缚,才赋予更多人自由的权利。

2、适时推进习惯养成是遵从儿童敏感期的自然规律

厘清自由的界限,再看一下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到有,是如何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首先,儿童成长会经历九大敏感期:语言、感官、动作、秩序、书写、阅读、文化、社会规范、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敏感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对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也是儿童心智发展和特定行为能力养成的最佳时机。非常有趣,九大敏感期全部靶向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却无一指向自由无束缚。因此敏感期适时推进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基础的行为习惯,是儿童自律形成的过程,并不是他律的约束控制行为。

其次,敏感期的存在致使教育教学活动不能让教师自由的发挥,自由让渡规律。教学必须顺应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教学效果受制于儿童对知识的吸纳程度。儿童敏感期出现的行为需要得到老师与家长的理解、包容和适当帮助,才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不恰当的忽略、干涉或制止会破坏儿童内心的发展,会影响儿童长大后的道德、文明素质、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如儿童在秩序的敏感期会自发建立起良好的心智的秩序,自觉地维护心理与环境的内外部双重秩序,在行为中形成自律习惯,但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及外在的环境秩序被老师或家长的权威替代,就会丧失安全感,最终导致人格与价值观的混乱。

有些人误以为认为规则习惯教育就是“管住幼儿”,只有将习惯养成与行为控制、有意惩罚三者相区别,以“九大习惯”培养贯穿于“九个敏感期”,使幼儿体会到规则习惯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益处,才能够科学运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使儿童的心智得到螺旋式上升。

3、将习惯与自由从零和博弈转化为正和游戏

零和博弈中一方的收益,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收益和损失加起来等于零。例如一个蛋糕切两半,你吃到大块的,别人吃的肯定小,习惯和自由是这样此消彼长的关系吗?

正和游戏从字面理解就是“加起来大于0”,参与到这个过程的各方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体的利益有所增加。做蛋糕就是正和游戏,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现实中,我们往往陷入零和博弈不能自拔,就如同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迷茫于“自由天性”与“规则习惯”怎样取舍?

“自由过度”导致孩子任性放肆。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为所欲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专注力差、不服管教、攻击性强,放任纵容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规则过度”导致孩子缺乏个性。虽然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省力少惹麻烦,但控制欲强的父母养出的孩子行为和思维依赖性较强,怯懦不敢尝试新事物,心理与情绪调整能力较弱,孩子的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不足。

自由与习惯养成并不是零和博弈。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将零和游戏转化成正和游戏。

4、习惯与自由无需争先恐后,做教育不攀比,将心态归于平凡平淡。

教育领域很多教学成果无法短期内呈现,需要经年累月的磨砺。盲目追求效率,短平快的展示型评价模型会使教育浮于表面,不能深耕细作扎实打基础。尤其儿童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培养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能使儿童的成长更适合未来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需要长期实践验证与过程迁善。东张西望、心浮气躁的急于求成反而会错失自己教学的计划节奏。

春秋时晋国有个驾驭能手叫王子期,卿大夫赵襄子向他请教驾车技术,没学多久,赵襄子就自以为然要同王子期一比高下。他连输三次,不服气,嫌弃自己的马不够好,又同王子期换了三次马重新比了三次,依旧每次都落在后面。

王子期说:“比赛中,你只要落后就使劲鞭打马;一旦超过,又不停回头看,生怕我赶上你,争先恐后乱了自己的步调。其实,比赛中有时在前,有时落后,都是很自然的;可是,你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思都在我身上,怎么可能协调好车和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

教育不是单行线,多元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自由任性与规则习惯哪种模式有利于成就孩子的未来,需要从完整的全人视角来看待孩子,评判教育主体。习惯及能力养成的高时延性、付出的持续性和短期行为的反复性决定了教育事业不能争先恐后。教育工作者焦虑的心态最有可能会损伤儿童可持续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生命激情。

让我们将心态归于平凡,在教育中放弃争先恐后的竞争意识,遵从孩子的敏感期,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天性塑成美好的习惯,让自由在规则的界限里和谐共生。

(作者:水亦田)

责任编辑: 王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