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齐鲁】李雪健:捧一颗匠心的人民表演艺术家
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2021-09-21 00: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000年,正在拍摄电视剧《中国轨道》的李雪健,被查出患了鼻咽癌。所有人都劝李雪健尽快手术,但为了不耽误剧组的拍摄,他选择了保守治疗,每天先去医院化疗,再回剧组拍戏。
在化疗过程中,他的颈部溃烂,全身的毛发都掉光了,但在片场,他依旧认真地说着每一句台词,神态没有丝毫懈怠。在拍最后一场戏时,他说话已经非常困难,但他仍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地说完大段台词,在场的剧组人员,都听得热泪盈眶。
李雪健,1954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19岁时参军入伍,1977年考入空政话剧团,1978年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他从匪兵乙演到匪兵甲,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跑龙套生涯,但凭借着刻苦努力和对表演艺术的执着,他逐渐崭露头角。1980年,因出演话剧《九一三事件》夺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0年,刚刚结束电视剧《渴望》的拍摄,李雪健接拍了电影《焦裕禄》。他去了焦裕禄家里,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看他又白又胖,跟焦裕禄的外形差别很大,对他很冷淡。回来后,李雪健连吃了3个月的白菜梆子,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成功减重20多斤。徐俊雅到剧组探班,再看到李雪健,十分感动,把焦裕禄的遗物一样样找出来,送给了李雪健。
李雪健全身心投入,成功刻画了一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电影上映后,感动了无数观众,再次在全国兴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对于表演,李雪健充满着敬畏感和奉献精神,他经常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演员的使命,要捧一颗匠心,为观众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
2002年,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李雪健正式复出。虽然他的听力越来越差,但他对工作越发地较真。拍戏前他不仅会背好自己的台词,也把其他演员的台词背下来,拍摄的时候,取下助听器,看着对方的口型进行表演。
在拍摄电影《杨善洲》之前,他去云南了解杨善洲的事迹,并且与杨善洲的家人和当地老百姓对话,以帮助他完美塑造角色。他塑造的杨善洲形象深入人心,在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012年,在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李雪健凭借电影《杨善洲》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晚会结束后,李雪健又来到云南,把奖杯赠给了杨善洲纪念馆。
40多年来,李雪健崇德尚艺,执着追求,形成“含蓄、真诚、淳厚、朴实”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主演或参演了数十部影视和话剧作品,塑造的焦裕禄、杨善洲、甘祖昌等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成为弘扬主旋律、讴歌英雄模范、彰显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典型,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2018年12月18日,李雪健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如今,年近70岁的李雪健依然在进行影视创作,他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进入新时代,有很多好的题材可以去做。作为个人,这也是我艺术生命非常宝贵的时光,我需要继续努力。”(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朱军 记者 赵琳)
责任编辑: 赵琳 签审: 张春晓
